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在两个国度之间

2011年2月13日

郭菁,德文名Jessica,今年22岁。她的父母80年代末来德求学,后在海德堡附近工作定居。11岁时,郭菁从武汉来到德国与父母团聚。作为华人第二代,她的心得感受如何呢?

https://p.dw.com/p/znuP
郭菁油画作品:红血球图像来源: Jessica Guo

新环境、新名字

"我第一个印象就是爸妈有一辆车来接我,我必须坐到一个小孩坐的椅子上。在中国打的,小孩都可以直接坐车上。当时觉得我好像还是很小,因为本来我觉得自己现在出国了,已经这么大了,11岁了,但到了这儿,我感觉我还是小孩一样。"

11岁那年,郭菁告别了武汉,在爷爷的陪同下乘飞机来到德国与父母团聚。1米3几的个儿却还要坐在汽车"儿童座"上,这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殊不知,按照德国的行车安全规章,12周岁以下或者个子不到150公分的孩子都需要坐儿童座。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习俗,陌生的语言。11岁的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她至今还记得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第一天上学时,我是一句德文都没有听懂,老师点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因为老师是用德文口音说我的名字,我根本没听懂。所以我第一天就懵懵懂懂地过了。"

学德语,这是第一紧要的任务。为了方便老师和同学们叫名字,郭菁也入乡随俗,取了Jessica这个新名字。

"学校里有德语班,我去了几次,但对我的帮助不大,这样我妈妈就每天帮我一起学习德文。绘画课我很喜欢,数学我也很喜欢,因为数学是唯一一堂我不需要听懂说些什么的课。我只需要算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观点

德国小学只上半天,学习课程也较浅。郭菁很快便跟上了学习进度并在一年后过了德语关。而且,她还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德国式教学的乐趣。比如上课时可以不举手就提问或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在中国一样,必须先举手,等老师叫了自己的名字后才能发言。再比如课堂上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少。特别是文科的学科,老师往往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们自己准备报告。重要的是要讲出自己的观点。

"到了11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我最喜欢的课是历史,因为那个老师很好,他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他想告诉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而且每件事情发生不是有一个原因,而是有很多原因。这样我们考试时,老师就会给我们一张图。我记得有一次考试,图上是某位德国总理死后葬礼上的情景,让我们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按照这个图来告诉我们当时的情况,为什么到这一步,德国政治发生了什么改变。"

尽管中学毕业后,郭菁选择的是慕尼黑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但这种爱分析、爱思考的习惯却让她受益匪浅。绘画也是郭菁从小最大的兴趣爱好。她多次参加巴登符腾堡州的绘画比赛并得奖,其画作还被选入2007年和2008年的青年艺术家日历。通过参加绘画班和绘画比赛,郭菁交上了很多朋友。"画画对我来说,第一优点就是我很容易就找到一些朋友,就像男生踢足球,很容易就认识新的人。而且画画有让我感到心灵的宁静。因为画画和我其他的爱好不同,我也喜欢游泳,打网球,这都运动力很大,而画画更多用脑袋,要思考,用想象力。对我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想象力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就算我现在读的是理科,分子生物学,有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我觉这方面也需要想象力,需要创造力,这很重要。"

中国人还是德国人?

11年在中国,11年在德国。两种不同的文化都对郭菁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海德堡读小学和中学期间,郭菁也一直坚持在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并且在埃尔朗根(Erlangen)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中脱颖而出,而后作为奖学金生到华东师范大学住读两个月,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她眼里,尽管德国人比较毛糙、冲动,而中国人平和、礼貌,但两种文化其实没有优劣之分。不过,让她觉得惊奇的是,当她现在回到中国时,很多人却没看出她是中国人:

"我想我的(中国人的)脸是不会变的。我没想到在中国别人没看出我是中国人。有时候我一个人,甚至和我爸爸妈妈一块出去时都有人和我说英文。"

这样的经历让郭菁觉得很有意思:"有时我觉得我并不知道是哪国人。说不清楚。因为我是第二代中国人,我11年在中国,11年在德国,半个半个。如果有人问我更象德国人,还是更象中国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觉得自己既不像德国人,也不像中国人。我既有他们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世界越来越小

郭菁甚至至今和一位在中国的小学同学保持着联系,这位同学如今也是一名大学生了。"她在同济读医,他们很苦,8个人一个寝室,这在德国是不可想象的。8个人一个房间,两张桌子,这是对我来说不敢想象的。他们有很多死记硬背的事情,而我就很少,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面。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题,做不同的实验,而他们的时间都是由大学安排,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安排得非常满。这一点是我们两个之间很大很大的区别。"

郭菁说,这位同学很想到德国来学习一段时间,而她自己也计划明年拿到学士学位后,通过交流项目到中国去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我这一代人对中国还是比较亲切的。我毕竟十年在中国长大,我的外公外婆都在中国,我也经常回国。我想以后世界就会越来越小,大家有很多可能性到别的国家工作、生活。"

作者:乐然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