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貫通中西 「笙」聲不息

見習記者:朱琤琤2007年7月8日

用中國傳統樂器笙演奏現代音樂、爵士樂或者即興音樂?的確如此。做到這一點的是一位致力於將傳統融入現代的世界性前衛音樂家吳巍。他正在將笙推向各類國際舞台,使其成為國際樂壇公認的古老而不失新生力的世界樂器。日前,德國之聲見習記者連線採訪了吳先生。

https://p.dw.com/p/BDiV

吳巍,旅德中國笙演奏家。1995年,吳巍獲德國文化交流中心DAAD獎學金赴德學習,後在德國發展,1996年創辦龍音樂團,任團長及藝術總監,1998~2006年間,共創作現代笙作品80餘首,並屢獲音樂大賽獎和創作獎。吳巍現任中國國樂協會笙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德國世界民族音樂協會會員等職。

德國之聲你四歲跟父親學二胡,何時開始接觸笙,是從南藝附中開始的嗎?

吳巍:對,我第一次接觸笙就是在南京藝術學院附中讀書的時候。我是因為擅長二胡被附中錄取的,那時,國樂部一共招10名同學,二胡只招了一把。幾個月以後的一次演出中,一位教授「笙」的老師認定我是練笙的苗子,他說服我說,音樂其實是相通的。我自己也確實覺得笙的旋律和聲色是那麼奇妙、那麼動聽,於是,就改換專業學習笙演奏了。

德國之聲什麼原因促使你來德國?在多數人看來,中國國樂和西樂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啊。

吳巍:我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就考入國樂團。工作之餘,和自己大學時代的一幫同學組建了叫「高山流水」的樂隊,一共九個人。樂隊的名字聽上去很民族吧!其實那是一支爵士樂隊,成員中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樂器也是中西合璧的,包括架子鼓和電吉他,我們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即興創作的,那時候我就覺得中國國樂和西方音樂是可以融合的。1992年,我們作為中國唯一一支爵士樂隊參加北京爵士音樂節,引起各方面關注,反響特別強烈。後來,我因此獲得德國DAAD獎學金。DAAD實際上是資助我赴德學習爵士音樂的。另一方面,我也渴望進一步嘗試中西音樂的融合,渴望把中國的民族音樂帶到歐洲。

德國之聲對一位曾在海外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國樂演奏家說,就國樂而言,中國有成長的土壤,歐美有掙錢的市場,你同意嗎?

吳巍:不大同意。我個人覺得音樂是一門藝術,不是生意。所以,藝術水準和境界就不可能用生意成功的標準、不可能用金錢的數量去衡量。無論在國內或是在歐美,國樂成長的土壤都是客觀存在的,不過養份會有區別,看你怎麼汲取,總是想著掙錢,會弱化國樂本身的魅力和價值。

德國之聲你在上海國樂團當了兩年的笙獨奏演員,請談談在中國演奏和在歐洲演奏有什麼區別嗎?

吳巍:首先是聽眾素養的區別。在歐洲的演出效果通常會比國內更好,主要是歐洲人自幼就接受正規、系統的音樂訓練,而且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音樂文化熏陶。所以,多數歐洲聽眾總是以學習、探究和欣賞的心態,聆聽你的演奏,理解你的曲目,進入你的境界。聽眾和演奏者的這種默契配合和心靈溝通是音樂欣賞是最可貴的元素。在國內演出,有時會看到台下有觀眾走動,有人吃零食、接電話,這與我們習慣的傳統戲劇氛圍有關,但是,它對演奏者確實會產生很大的干擾,不過,中國的觀眾也在進步、也在提升。

德國之聲03年德國作曲家Enhottschneide教授以《易經》為主題,為你創作笙協奏曲《易》。請客觀評價《易》的創作水準。你和教授合作的意義何在——是中外音樂家在中國國樂領域的嘗試性合作?還是借教授的影響力推廣國樂?

吳巍:Enhottschneide是慕尼黑一位很著名的作曲家,他是一位全才,能夠操作交響樂,也能創作出非常具有現代感的作品。我非常欣賞他為我譜寫的這首《易(Veraendungen)》。作品被分三個樂章,教授在其中專門預留了五分鐘的時間,供我自己自由發揮。這對我來說,主要是一次嘗試,還是一場挑戰,因為一方面讓中國的笙和交響樂在各得其所的基礎上完美配合,一方面還得忠實於創作者的意圖,保持旋律的完整和優美。

德國之聲德國作為西方古典音樂最重要的發祥地,對你在此間的發展會有哪些優越性?

吳巍:德國這個國家有著獨特的文化脈絡和濃厚的音樂氛圍,音樂生存的空間特別廣闊,無論創作音樂、演奏音樂,或是學習、演出,都有著豐富的資源。而且,德國音樂界和聽眾的包容度很大,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玩」音樂。

德國之聲笙與西方樂器合作演奏,是否會抹殺或淹沒它的民族性?

吳巍:我個人覺得笙在演繹民族樂曲時,比如,模擬鳳凰的鳴叫聲或者表現別的象聲音樂符號,特別能顯示它的「民族性」。和西樂配合並沒有改變笙原有的特性,只是向其中添加進新的元素,給國樂一種適宜的、新鮮的、革命性的周邊環境,實際上是給它一個更寬廣的表現空間,應當能夠更加彰顯它的民族性。

Wu Wei, Sheng Solist
龍音樂團

德國之聲希望中國民眾聽到你的演奏嗎?用什麼途徑達到這個目的?

吳巍:非常希望,而且我正為此積極努力呢。我們會選擇一些中國城市組織巡迴演出,還準備在國內高校舉辦系列的專題講座,適當的時候還會出版CD和唱片。

德國之聲你是否主張更多(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國樂藝術家到國外發展?

吳巍:去國外發展,肯定不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少藝術家在國內就能夠做出相當棒的音樂,而且他們的作品照樣蜚聲海外,因為現在的傳播渠道很暢通。當然,有機會到國外見識西方的樂器,感受它們的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人的必修課。西方音樂的精髓不僅僅是大師們的音樂作品,還有他們對音樂的感覺、理解和契而不捨的追求。

德國之聲介紹一下你創辦的龍音樂團。

吳巍:龍音樂團是1996年創辦的,當時只有五位固定的演奏員,都是很有造詣的音樂家。我們演奏的即興成分很大,所以要求大家不僅擅長演奏,還要精於創作。我們的揚琴演奏家也是上音畢業的,她還兼任樂團指揮,除了鑽研、提升揚琴演奏技藝,還要負責按總譜組織大家排練,挺不容易的!我們這個樂團應當算是中國國樂紮根在西方土壤上的一塊「試驗田」。我們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一座教堂裡進行的,結果一炮打響,這為我們後來的發展開了個好頭。應當說,歐洲這塊土地給我們挑戰和機會,也給我們很廣闊的成長空間。

德國之聲你在一次與新聞媒體的對話中說「女兒是我第一個baby,笙是第二個 baby」。女兒也在德國嗎?你對她未來的成長有什麼期望?

吳巍:是的,女兒在德國,今年剛兩歲。至於她今後的發展,主要得看她自己的造化和意願。依我的理解,走藝術的道路是需要天資和機緣的。當然咯,女兒有興趣學習音樂,對做音樂的父親來說,肯定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