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贯通中西 “笙”声不息

见习记者:朱琤琤2007年7月8日

用中国传统乐器笙演奏现代音乐、爵士乐或者即兴音乐?的确如此。做到这一点的是一位致力于将传统融入现代的世界性前卫音乐家吴巍。他正在将笙推向各类国际舞台,使其成为国际乐坛公认的古老而不失新生力的世界乐器。日前,德国之声见习记者连线采访了吴先生。

https://p.dw.com/p/BDiV

吴巍,旅德中国笙演奏家。1995年,吴巍获德国文化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赴德学习,后在德国发展,1996年创办龙音乐团,任团长及艺术总监,1998~2006年间,共创作现代笙作品80余首,并屡获音乐大赛奖和创作奖。吴巍现任中国民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德国世界民族音乐协会会员等职。

德国之声你四岁跟父亲学二胡,何时开始接触笙,是从南艺附中开始的吗?

吴巍:对,我第一次接触笙就是在南京艺术学院附中读书的时候。我是因为擅长二胡被附中录取的,那时,民乐部一共招10名同学,二胡只招了一把。几个月以后的一次演出中,一位教授“笙”的老师认定我是练笙的苗子,他说服我说,音乐其实是相通的。我自己也确实觉得笙的旋律和声色是那么奇妙、那么动听,于是,就改换专业学习笙演奏了。

德国之声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德国?在多数人看来,中国民乐和西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啊。

吴巍: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就考入民乐团。工作之余,和自己大学时代的一帮同学组建了叫“高山流水”的乐队,一共九个人。乐队的名字听上去很民族吧!其实那是一支爵士乐队,成员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乐器也是中西合璧的,包括架子鼓和电吉他,我们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即兴创作的,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民乐和西方音乐是可以融合的。1992年,我们作为中国唯一一支爵士乐队参加北京爵士音乐节,引起各方面关注,反响特别强烈。后来,我因此获得德国DAAD奖学金。DAAD实际上是资助我赴德学习爵士音乐的。另一方面,我也渴望进一步尝试中西音乐的融合,渴望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带到欧洲。

德国之声对一位曾在海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民乐演奏家说,就民乐而言,中国有成长的土壤,欧美有挣钱的市场,你同意吗?

吴巍:不大同意。我个人觉得音乐是一门艺术,不是生意。所以,艺术水准和境界就不可能用生意成功的标准、不可能用金钱的数量去衡量。无论在国内或是在欧美,民乐成长的土壤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养份会有区别,看你怎么汲取,总是想着挣钱,会弱化民乐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德国之声你在上海民乐团当了两年的笙独奏演员,请谈谈在中国演奏和在欧洲演奏有什么区别吗?

吴巍:首先是听众素养的区别。在欧洲的演出效果通常会比国内更好,主要是欧洲人自幼就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训练,而且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音乐文化熏陶。所以,多数欧洲听众总是以学习、探究和欣赏的心态,聆听你的演奏,理解你的曲目,进入你的境界。听众和演奏者的这种默契配合和心灵沟通是音乐欣赏是最可贵的元素。在国内演出,有时会看到台下有观众走动,有人吃零食、接电话,这与我们习惯的传统戏剧氛围有关,但是,它对演奏者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干扰,不过,中国的观众也在进步、也在提升。

德国之声03年德国作曲家Enhottschneide教授以《易经》为主题,为你创作笙协奏曲《易》。请客观评价《易》的创作水准。你和教授合作的意义何在——是中外音乐家在中国民乐领域的尝试性合作?还是借教授的影响力推广民乐?

吴巍:Enhottschneide是慕尼黑一位很著名的作曲家,他是一位全才,能够操作交响乐,也能创作出非常具有现代感的作品。我非常欣赏他为我谱写的这首《易(Veraendungen)》。作品被分三个乐章,教授在其中专门预留了五分钟的时间,供我自己自由发挥。这对我来说,主要是一次尝试,还是一场挑战,因为一方面让中国的笙和交响乐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上完美配合,一方面还得忠实于创作者的意图,保持旋律的完整和优美。

德国之声德国作为西方古典音乐最重要的发祥地,对你在此间的发展会有哪些优越性?

吴巍:德国这个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脉络和浓厚的音乐氛围,音乐生存的空间特别广阔,无论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或是学习、演出,都有着丰富的资源。而且,德国音乐界和听众的包容度很大,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玩”音乐。

德国之声笙与西方乐器合作演奏,是否会抹杀或淹没它的民族性?

吴巍:我个人觉得笙在演绎民族乐曲时,比如,模拟凤凰的鸣叫声或者表现别的象声音乐符号,特别能显示它的“民族性”。和西乐配合并没有改变笙原有的特性,只是向其中添加进新的元素,给民乐一种适宜的、新鲜的、革命性的周边环境,实际上是给它一个更宽广的表现空间,应当能够更加彰显它的民族性。

Wu Wei, Sheng Solist
龙音乐团

德国之声希望中国民众听到你的演奏吗?用什么途径达到这个目的?

吴巍:非常希望,而且我正为此积极努力呢。我们会选择一些中国城市组织巡回演出,还准备在国内高校举办系列的专题讲座,适当的时候还会出版CD和唱片。

德国之声你是否主张更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国民乐艺术家到国外发展?

吴巍:去国外发展,肯定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少艺术家在国内就能够做出相当棒的音乐,而且他们的作品照样蜚声海外,因为现在的传播渠道很畅通。当然,有机会到国外见识西方的乐器,感受它们的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人的必修课。西方音乐的精髓不仅仅是大师们的音乐作品,还有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理解和契而不舍的追求。

德国之声介绍一下你创办的龙音乐团。

吴巍:龙音乐团是1996年创办的,当时只有五位固定的演奏员,都是很有造诣的音乐家。我们演奏的即兴成分很大,所以要求大家不仅擅长演奏,还要精于创作。我们的扬琴演奏家也是上音毕业的,她还兼任乐团指挥,除了钻研、提升扬琴演奏技艺,还要负责按总谱组织大家排练,挺不容易的!我们这个乐团应当算是中国民乐扎根在西方土壤上的一块“试验田”。我们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一座教堂里进行的,结果一炮打响,这为我们后来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应当说,欧洲这块土地给我们挑战和机会,也给我们很广阔的成长空间。

德国之声你在一次与新闻媒体的对话中说“女儿是我第一个baby,笙是第二个 baby”。女儿也在德国吗?你对她未来的成长有什么期望?

吴巍:是的,女儿在德国,今年刚两岁。至于她今后的发展,主要得看她自己的造化和意愿。依我的理解,走艺术的道路是需要天资和机缘的。当然咯,女儿有兴趣学习音乐,对做音乐的父亲来说,肯定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