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採訪:在德華人教授十年增六倍現成立協會

德國之聲2007年5月17日

近年來德國大學做出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要求大學向國際化發展。 於是德國各大學紛紛向國外學者敞開大門, 允許具有外國背景的學者應聘大學教授一職。目前,全德大學有30餘位華人德國教授活躍在德國各高校的講台上,比10年前翻了6倍。前不久他們還成立了第一個德國華人教授協會,德國之聲記者對該協會會長、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辜學武教授進行了專訪。

https://p.dw.com/p/Af8r
在德華人教授濟濟一堂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 辜學武教授,您好! 德國雖然沒有唐人街,但近些年來由德國華人發起組織的各類社團的確是為數不少,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您為什麼要建立一個教授協會呢?

辜學武:首先,我們感覺在德國當上教授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們這些人通過努力已經達到了這一步,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但這個群體在社會上還沒有顯現出來,我們要通過我們這個協會增加這一特殊群體的可見度和可信度。

德國之聲: 作為有雙體制背景,雙學術背景的高科技人才,您以個體身份和中國進行項目合作時,遇到過哪些困難?

辜學武:和國內開展活動,有時候感覺力不從心。 我只是說就我研究的政治范疇領域。有時候項目做到一半就不做了。我在想是不是國內對我們這些人還是不信任。那我們現在就以一個群體的方式出現,會增加我們的可信度。

德國之聲: 您打算通過什麼方式來增加華人教授的群體效應呢?

辜學武:以前我們是單槍匹馬,每個人基本侷限於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現在我們要超出這一範圍。 所以,我們要搭建一個不只是單一學科的,而是跨學科領域的中德交流平台。 在對中國要進行教育科技決策的時候施加影響,出謀劃策,提出我們的意見和看法,因此我們以後做的更多的不是專業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工作。

Professoren aus China in Deutschland gründeten eigenen Verein
會長、波鴻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 協會進一步有哪些具體計劃?

辜學武:我們目前有兩件事情。首先是出一本協會手冊。其中將紀錄協會每個會員的個人工作情況,這裡包括他的研究領域和前沿學科的發展方向。另外,我們還在做一個課題。例如關於歐盟的科研經費是如何進行管理和操作的。

德國之聲: 做這一調查的目的何在, 中國是否有這方面的需求?

辜學武:中國現在提倡科技強國,做創新型國家。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跟科研經費的管理體制有關係。現在國內的需求是怎麼有效的利用現有財經資源來把創新型國家發展起來。在歐洲有很多這樣行之可效的方法和管理經驗,我們也想把它結合起來,讓中德之間的學者,學生的交流更加和諧。

德國之聲: 大家都在呼籲是不是協會的門檻有點高,只能教授加入?

辜學武:是的,我們協會成立的章程是這樣的。目前只接受在德國的華人教授加入。因為我們不想把它發展成一個多麼大的一個組織,保持協會組建的初衷, 但也歡迎華人學者們的建議。(採訪記者::妍妍)

補充:

就在德華人教授數字,記者進一步詢問了會長辜學武教授。辜教授說,現在他們已經查實的有大約31至32名華人教授在德國,也許還有漏的。其中大約50%是大學教授,另50%是應用技術大學教授。已經加入了這個華人教授協會的有23人。在德國,當教授是很難的,一個大學設的「教授椅」(教授位置)數量是固定的,只有退下一名,才能增補一名。從博士學位、留校講師到當上教授,經常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也只有個別人能做到。90年代中的時候,德國一共只有5名左右華人教授,而且大多是教漢學的。隨著兩國關係,尤其是教育交流的發展,近10年來發展很快。(平心補充)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