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馬克宏打造歐洲聯盟的軟肋

2018年1月10日

《新蘇黎世報》用歐洲视角关注馬克宏的中國之行,認為這名年輕總統旨在對付北京打造歐洲聯盟的心願很難實現。《時代周報》則將中國上升到德國養豬企業的"大救星"的高度。

https://p.dw.com/p/2qe9E
China Staatsbesuch Emmanuel Macron | PK in der französichen Botschaft
圖片來源: Reuters/C. Platiau

presseschau 1001 - MP3-Stereo

《新蘇黎世報》認為,法国总統馬克宏在對中國3天的訪問期間,頻頻發動"魅力攻勢",希望在感情上得到中國的認可。但上任法國總統後的首次亞洲之行,仍是將經濟作為了重頭戲。

題為"推動北京開放"的文章寫道,"馬克宏在訪華期間強調,法國非常關注擴展經貿關係。鑑於法國在雙邊貿易的巨額逆差,他呼籲中國消除貿易壁壘。他在北京說,如果這一步驟得不到貫徹,兩國都會採取不負責任的行動,都會重返保護主義的巢臼,而這才是第一步。巴黎致力於說服中國降低牛肉和豬肉以及葡萄酒等進口農產品的門檻。"

"馬克宏還要求中國掌權者面向他的國家以及歐盟繼續開放投資領域。多年來,歐洲和中國之間在該領域沒有產生過衝突,原因是,投資流向如同一條單行線。但這些年間,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中企為得到急需的高科技、佔領工業制高點,在歐洲和美國進行了大舉收購與併購。在此之後,風向逆轉,西方抱怨的聲音也越來越高。中國企業--常常以國家作後盾,可以在國外毫無阻礙地投資,而西方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路卻坎坷不平。"

作為歐洲主义者的馬克宏,希望將歐盟建設成為一個牢固的聯盟,在他看來,這是限制外國企業投資戰略領域的有效武器。他的這些言論事實上都是對准中國的。

但困難的是,"歐盟各成員國在這一點上利益並不相同。而中國則是更看中德國和瑞士的高端技術,對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的興趣十分有限,原因很簡單,那裡幾乎沒有值得投資的企業。歐盟內一蹶不振的南部成員國更是對來自中國的數十億歐元感激不已。於是,布魯塞爾在外國投資方面無法統一意志也就順理成章了。"

賣到中國的德國豬

《時代周報》觀察到一個現象:總體上看,德國人對豬肉的消費量在下降,而同時,向中國出口的豬肉量卻在增加。

的確,德國人吃肉的總量在下降,雖然降幅非常有限。2016年平均每人消費肉類的總量為59公斤,2011年是為62.8公斤。其中豬肉的消費量最大,差不多是家禽和牛肉加在一起的兩倍。

Tierzucht in Sauenanlage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J. Büttner/dpa-Zentralbild/ZB

不過,在德國人吃肉減少的同時,德國豬肉出口中國的總量卻在大幅上升:

"本世紀以來,向中國出口的肉製品和奶製品增加了三倍。其中豬肉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2017年1月至10月間,德國向中國出口了240萬噸豬肉,這個數字是當年生豬屠宰量的五分之一。目前,肉類和乳製品的出口額遠遠超過德國面向中國的出口總量的一半。"

"去年出口豬肉的生意非常之好,以至於德國農業企業的生豬飼養量又開始上升。2017年11月生豬存欄量為2750萬頭,比5月時增加了37萬8千頭。"

"對許多飼養企業而言,向亞洲的出口可謂是一個大救星。2015年向俄羅斯實施禁運之後這筆生意也丟了,許多企業不得不關門。10%的養豬企業退出了該領域。"文章援引一名業內人士的話稱,如果沒有向中國出口豬肉的話,還會有更多的企業辦不下去的。

 

李魚摘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