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經濟轉型 利人利己

文山(摘編)2016年9月1日

周三的德語報刊,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宏觀經濟。作為本年度G20峰會的東道主,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尤為引人注目。

https://p.dw.com/p/1JuSF
Weltbank schwächt Wachstumsprognose für Weltwirtschaft deutlich ab
2016年2月24日,南通港,工人正在搬運化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 Congjun

(德國之聲中文網) 《南德意志報》以"跌跌撞撞的轉型"為題,刊文指出,中國目前正深陷於過時的經濟結構中,亟待轉型。

作者注意到,伴隨著經濟增長,中國的債務自2008年以來更是急劇攀升,翻了四倍。許多地方政府已經債台高築。"大部分的貸款都用於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中國現在已經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鐵網路,最大規模的機場,幾十座城市近年來正在興建地鐵系統。要是沒有這些投資,中國經濟的增長率肯定要比現在更低。但是,這種狀況又能持續多久?即便在中國,寅吃卯糧的增長也是無法持久的。"

"能夠確定的一點是,中國正處於結構轉型期。在過去數十年中,中國當權者使用暴力以及金錢將其落後的經濟現代化。而現在,北京領導層正面臨巨大的壓力,急需降低債務負擔。就在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中國落實深化改革;在8月中旬的一份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建議北京採取措施,實現平衡、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該組織一方面明確讚揚了經濟結構轉型在許多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利率市場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等內容。另一方面,報告也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面臨複雜的局面,充滿著挑戰和波折。"

文章隨後盤點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中的內容,指出北京應當降低對信貸的依賴,並促進國有經濟的轉型,推進私有化。"中國經濟必須改革,但是究竟應當如何改革、從何改革?甚至在中國核心領導層,對待這一議題也存在分歧。總理李克強顯然明白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呼籲,致力於推進私有經濟。但掌攬大權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卻並不認可,他認為,對中共有利就是對中國經濟有利。潛台詞就是:更高比例的國有經濟。"

Deutschland Label " Made in China "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

瑞士《經濟金融報》刊載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奇教授(Stephen S. Roach)的客席評論。文章以"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中國製造'"為題,指出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將是一場全球性災難;而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成功實現轉向,將是莫大的福音。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現在其他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即便是經濟增長率達7.4%的印度,卻也因為經濟總量不及中國,從而無法像中國那樣對全球經濟增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管怎麼看,中國都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儘管中國經濟增長率早已告別了兩位數時代,但就算中國政府讓該國經濟過渡到'新常態',全球經濟增長依然高度依賴中國。長此以往,這會帶來三大後果。"

"首先,持續疲軟的中國經濟將會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顯著影響;如果沒有中國因素,全球2016年GDP將只增長1.9%,遠低於2.5%的全球性大蕭條之紅線。其次,如果中國經濟真如外界所擔心那樣出現重著陸,將對全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中國GDP減少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全球GDP降低0.2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外貿的輻射作用,這一數字還可能擴大到0.3個百分點。"

"如果我們將'重著陸'定義為中國當前6.7%的增長率減半,這就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率也將下落1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陷入新一波大規模蕭條將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隨後筆鋒一轉,講到了全球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中國的第三種後果,同時也是一種積極的結果。"如果中國經濟能夠繼續推行轉型,降低製造業出口、投資拉動的比重,增加服務業、私人消費的比重,那全球經濟都將從中強烈受益。屆時,中國的內需將有潛力讓其主要外貿夥伴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這意味著,如果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就有潛力來拉高全球經濟的總體需求,這將大幅扭轉當前全球經濟疲軟的趨勢。"

文章隨後指出,儘管中國經濟今年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相比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主管當局手中依然還有足夠的牌可打。"只要中國政府能夠在多個維度上維護好其經濟政策,同時不丟失其改革的焦點,那當前疲軟、脆弱的全球經濟就能從中受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成功的中國經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