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延長工時是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30日

各聯邦州州長上周四決定解除與德國西部政府公務員簽署的工作時間協議,目標是將現有工作時間從每周38,5小時提高到40小時。巴伐利亞州州長施托伊貝爾甚至提出每周工作42小時,並為此提出理由:公務員由此可以成為經濟界的榜樣。

https://p.dw.com/p/4qme
包括警員在內的國家公務員每周工作時間又回到40小時圖片來源: Das Fotoarchiv

長期以來,德國人每周的工作時間一直在縮短。例如,過去十年,在德國最大的經濟部門-擁有300多萬人的金屬和電氣工業,西部地區雇員每周一直工作35小時。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務員已經恢復每周工作40小時,聯邦、各州以及地區的工人和職員每周工作時間也將延長1個半小時。各州州長以少有的一致宣佈解除與雇員之間的相關勞資協議。基民盟和基社盟的高層人士認為這是向私有經濟發出的訊號。

德國國民經濟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不難想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經濟界的日子還會越來越難過。為此經濟界必須保持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挽起袖子來大干,不光要加大工作繁重程度,同時也要延長工時。而雇員並不會為此得到相應的報酬,多干並不多得。工會組織認為這是對社會福利體制的挑戰,並準備在必要情況下組織罷工予以抵制。這是目前工時討論的現狀。
可惜的是,現在雙方又要展開滔滔辯論了,而辯論的內容卻偏離事件的核心。這令人感到遺憾。因為一攬子解決方案對於日常工作來說於事無補。例如,公務員在辦公室逗留更長時間並不自動意味著做出更多的工作。與工會擔心的相反,公務員延長工時絕不會導致裁減10萬個工作崗位。

與之相反,在私有經濟領域,生產更直接地與工時聯繫在一起。但政府現在沒有對僱主提出一攬子延長工作時間的要求,而是給予企業更多的自由度。事實上,將工作時間普遍降低到每周35小時是個錯誤的決定。因為為此工作不僅緊張了,同時人工也更貴了。企業對此的反應是,首先對生產過程進行合理化以及自動化改造,隨後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到所謂低薪水國家。最終的結果是工作緊張程度大大提高,而德國國內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了。

縮短工時非但沒有能阻止失業率的上升,相反卻促進了生產的自動化和生產基地的轉移。在產品製造業,如使用流水線進行的生產,這一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即使無償延長勞動時間也不行。在服務行業,加班而沒有加班費已成家常便飯。這是不值得提倡的未來模式。最大程度上給予僱主以安排工作時間的自由度才是必要的。項目合同金額高的時候就多工作,而不景氣的時候則以以前多幹出來的利潤來均衡空餘的時間。工作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每個項目合同。如今已有很多企業應用這種工時模式了,這種模式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