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威州的西根和四川省的德陽

2002年10月28日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是大多國際友好城市之間倡導的合作模型和發展理念。而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西根與四川德陽兩個城市間的交往卻是開始於經濟,而後側重於文化教育、以及社會衞生福利事業的深入合作。這種友誼因此更顯得朴實且深厚。

https://p.dw.com/p/2mf4
孩子們的握手圖片來源: AP

「Hallo! Matthias!「」你好!徐偉!」中國來的中學生交流團一到,兩個小夥伴就激動地擁抱問候。一年後再度相逢,仍然還記得對方的問候語。就這麼操練一遍,一年前的記憶就全上來了。當然啦,對於今天反客為主的馬蒂亞斯來說,遙遠的中國給他留下的印象可不僅僅是「你好」兩個字就可以說得清的。

中國那麼的地大物博,那麼精彩紛呈的東方情調,那麼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畫面,以及至今提起來還有那麼點兒辣滋味在嘴裡的四川麻辣燙。那是在德陽,熱辣辣的天氣,熱辣辣的友誼,還有熱辣辣的小吃。辣雖辣,味道確實很不錯呢。不過,這一回,我該讓遠道而來的徐偉嘗嘗什麼德國小吃呢,讓他也回味無窮?

這個場景發生在七月中旬、德國北萊茵州的西根市,一群來自中國四川德陽的中學生剛剛到來,受到了小東道主和家長們的歡迎。小夥伴們很快地打成一片,幾句英語,幾句中文,交談得不亦樂乎。帶隊的老師說,這次來德國回訪的基本是去年接待過德國夥伴的那些學生。像這種中學生互訪,互相在對方家裡居住,體驗最地道的當地人家生活,在西根和德陽市之間已經進行了八年。

德陽市外事辦主任徐春滿先生也曾親自盡這個地主之誼呢,他說:「去年我們家也接待了德國小朋友馬蒂亞斯,就住在我們家,住了一個多禮拜。他和我的兒子是通信筆友,他非常活潑,性格比較外向,非常聰明。」

考慮到遠方的這個小客人的飲食習慣,無辣不香的四川人還特意做了些調整,「考慮到我們東西方在食品上的不同喜好,一方面我們按我們的想法給他準備日常飲食,另一方面也徵求他的意見,看他對一些吃的用的不習慣的地方,我們做一些調整。我們的辣的東西就減少一些,清淡一點。總的來說,小孩的適應性還是比較強。」

真可謂結緣來自於機緣。西根地區和德陽市的友好關係實際上始於八十年代中期雙方在機械設備貿易和機械製造方面的技術合作。德陽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附近,面積近六千平方公里,人口約380萬,盛產天然氣、磷礦,是中國西部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西根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東南角,地處丘陵山區,全地區人口約有11萬。這在德國是一座小型城市,但是機械製造業卻非常發達。

雙方在1985年開始進行機械設備方面的貿易合作,在西根市德中友協的穿針引線下,兩市於1988年開始建立官方交往。1996年7月,兩市正式簽署建立友好城市協議,進一步促進了兩地企業間的商業合作,並且在文化教育衞生等社會事業上拓寬加深交往。

對於兩市之間友好關係的締結,不能不提到西根市德中友協,它在其中起了相當積極的撮合作用。它建立於1986年4月17日,是德國最早的德中友誼協會之一。德中友協每年組織多次與中國有關的活動,如春節聯歡、中秋節團圓等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熱心邀請在這裡工作、學習的中國人共同參加;舉辦中國主題的報告會和展覽會,向德國人民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今的社會生活面貌,並且每年組織會員到中國德陽參觀。

除了上述的兩市中學生之間結識筆友、互相參觀拜訪外,西根市友協每年都為德陽畫家舉辦畫展,資助藝術家。1998年秋天起,德中友協資助德陽市旌陽區社會福利院,在德國為福利院的殘疾兒童籌集捐款。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資助了五個殘疾兒童進行醫療手術。

友協副主席吉瑟斯先生說:「德陽市建立了一家福利院,裡面有許多殘疾兒童。我們協會決定對其進行資助,一方面從協會成員中募集捐款,另一方面尋找贊助單位和個人,並決定將錢用於一些殘疾兒童的手術方面。資助對象首先是患有兔唇的小孩。我們已經成功資助五個孩子進行手術,很快下一個也將得到治療。」

西根市政府非常支持和鼓勵這項曠日持久的慈善捐助活動。市長施托策爾先生說:「進行人道援助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德中友協對救助對象進行了尋找,並得知遠在德陽旌陽福利院的孩子們正需要醫療救助。對於那些孤兒院的殘疾小孩來說,手術費用當然太昂貴。我們就籌集錢來幫助他們接受手術治療。」

在這個仍然崇尚資本的時代,合作,特別是國際城市間的合作,大多還是在「以經濟為中心」的口號下進行,商業項目成了合作過程最大的交換籌碼。對比之下,這種只講奉獻、不求回報,面向社會福利事業的國際人道援助就更顯得難能可貴,更顯出友情的高貴。

金錢沒有生命,但友誼可以譜出後續的弦音。在德陽,在那些因此得以康復的孩子們的記憶裡,「遠方-德國-北萊茵-西根」,從此將成為一串特殊的詞匯,灌注著「真情」與「善良」,讓他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