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外交政策在悄悄變化

2007年7月5日

曾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司司長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霍爾布魯克在南德意志報發表文章,評論與中國有關的三件大事:北韓表示將關閉核反應堆、蘇丹同意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維和部隊和緬甸軍人政權的代表上周與美國政府代表會晤,商談緬甸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姬問題。北韓、蘇丹和緬甸與中國關係密切,現在這三國的當權者都向美國做出了讓步。文章開門見山地寫道:

https://p.dw.com/p/BCiU
板門店的北韓士兵一如既往密切注視"美帝國主義"的動向圖片來源: AP

「三件看起來互不相關的事並不一定就能反映一種趨向,但它們如果能對觀察美中關係起到啟發作用,那就值得重視了。…… 北韓、達爾富爾、也許還有緬甸,這些例子是中國外交政策發生深刻變化的訊號嗎?肯定不是,但應該關注和歡迎這些事件。美國與中國在許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權、西藏和貿易等根本問題上的分歧很深。但也有很多能創造機遇的共同利益。……

今天,一年一度的八國集團合影留念已沒有多少價值。如果俄羅斯是集團成員,而印度卻不是,八大國就不能繼續自稱為世界主流民主國家。如果加拿大和義大利屬於八國集團,中國卻在外,八國集團也不能自稱為世界主流經濟大國。在中國和印度加入這個俱樂部之前,就能源、氣候變化、愛滋病、非洲和貧困等問題發表的空洞無物的公報就毫無意義。這兩個國家越來越重要。就像我們現在在北韓和達爾富爾問題上所看到的一樣,有這兩個國家參與,才有可能為解決問題做出共同努力。」

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在伊拉克問題上也可略見一斑。北京決定免除伊拉克所欠中國的債務,商務部長薄熙來簽署了一份相應文件,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將積極參與伊拉克重建工作。新蘇黎世報就此發表評論說:

「這一聲明背後的本質問題是,伊拉克是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要保障自己在這個國家的未來利益。西歐的政治家、特別諸多媒體都以悄悄然幸災樂禍的心情猜測華盛頓將在伊拉克戰爭中遭到何等慘敗,而北京為了贏利的前景,關注的是其它問題。

Forum Artikelbild Zukunft im Irak
伊拉克的未來在哪裡?

近十年來,中國石油依靠進口。今天,中國一半的石油消費量來自國外。中國城市居民的快速機動化對這一發展態勢起了決定作用。中國在保障石油合同和鑽探權的問題上並不關心人權和公民權,更多優先考慮的是自我經濟利益。中國對伊拉克做出的姿態充分說明,與大多有疑慮傾向的歐洲人相比,中國更為積極評估兩河流域的未來。」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