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世界級特大富豪阿爾迪老闆兄弟(1/3)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9月2日

ALDI現在已經成了世界聞名的商業集團,而這個集團的老闆阿爾布萊希特兄弟連續在富比世排名榜上名列前5之內,在德國他們更是絕對的老大。而他們的道路也早已成了楷模。最簡單的卻往往是最難的,但對這兩位礦工的兒子而言,難又算得什麼。

https://p.dw.com/p/5UzZ
1971年12月17日,台奧.阿爾布萊希特從綁架者手裡回家後。這是公眾能見到的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最後的照片。從此,他們消聲匿跡圖片來源: dpa

走出礦工家庭

兄弟倆是德國戰後發家的一代,德國經濟奇跡的孩子。2003年,老二台奧.阿爾布萊希特(Theo Albrecht)擁有財產150億歐元,老大卡爾.阿爾布萊希特(Karl Albrecht)擁有財產130億歐元。合計為280億,比2002年的268億又進了一步。

他們出生在北威州魯爾區大城市艾森一個窮人家庭。卡爾生於1920年,台奧生於1922年。他們的父親(也叫卡爾)是一個煤礦工人。由於地下採礦的塵土得了職業病-肺病,後來轉到一個麵包廠打短工。收入太低,無法維持家裡的生計,他們的母親在艾森的工人區索納貝克開出了一家小食品店。老二台奧中學畢業後就在母親的店裡當學徒。這家店鋪的面積為35平方米。卡爾則在一家小有名氣的甜食店當學徒。

戰爭是不講奇跡的。兄弟倆都被送上了前線。卡爾在俄羅斯戰場上受了傷。台奧在非洲一支後勤部隊服役,後來成了美軍的戰俘。

戰後,在貨幣改革的1948年,兄弟倆接管了母親的小店。兄弟們的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想法產生了。前後左右所有的店鋪都搞積分制,即,顧客每購一次物積累幾分,到年底拿到折扣。而阿爾布萊希特們的想法卻是,為什麼不把折扣馬上就給顧客呢?也就是:廉價出售。

兄弟倆不久開出了一家大一些的食品店。正確的思路使他們一路順暢。到1950年,他們的商店已經成了一個小小的連鎖,擁有13家分店,到1960年,這個連鎖有了300家分店,年營業額達9000萬馬克。

Aldi Logo
阿爾迪(南部)

阿爾迪為何成功

ALDI Supermark Logo
阿爾迪(北部)圖片來源: AP

然而這些似乎只能說是阿爾迪事業的鋪墊。真正的起步發生在1962年。他們建立(或者說改造)了一種新的零售模式:Discount(廉價銷售)。他們把這種連鎖店就稱為ALDI,AL取自他們的姓起首兩個字母,DI是Discount的起首二字母。「Discount」的解釋是:把別人給的折扣直接化成低廉的價格給予顧客。

這種模式並非只是廉價二字可以包容的。說明這種模式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明阿爾迪的成功經驗所在。原阿爾迪集團負責人布蘭德斯最近出了一本書,叫「阿爾迪成就的11個秘密」。他自己總結道,其實所有的秘密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詞:「簡單」。但他又說,其實簡單是很不容易的,也許可以說是最不容易的。或許這有點象中國武打小說裡常說的「返朴歸真」?

在德國,走進阿爾迪商店,你會發現,這裡的商品不多,甚至連貨架也很少,許多東西就是那樣簡單地堆在地上。去過一兩次,你一進店門就知道你要的東西該到哪裡去找。走遍德國都差不多。

布蘭德斯說,阿爾迪的經驗還可以用另一句話來解釋:把不需要的東西都刪除掉。商品的選擇就是這樣。阿爾迪的商品種類在同類的店裡是最少的,在阿爾迪南部集團的店裡,侷限於600種商品,北部集團的店裡侷限於750種。而利德連鎖店的商品數量就有幾千種,象REAL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那都有幾萬。商品少的好處是,變質變壞的產品減少,組織費用降低,顧客心裡有數。

阿爾迪的商品選擇有一條標準:銷售量。某種商品走得不好,就會從貨單裡撤掉。只有銷售量超過一定標準的商品才能在那裡站住腳。

商品選擇的另一條標準是:品質。別看阿爾迪的商品便宜,那些商品背後藏著的經常是名牌,只不過不用名牌的牌子而已。如果德國質檢機構WARENTEST的評分不在「滿意」以上,有關商品就進不了或者將被立即清除出阿爾迪去。

逐漸的,阿爾迪也建立了自己的商標,把委託廠商生產的食品直接命名為阿爾迪。逐漸的,阿爾迪開始出售一些非食品類商品。同樣是廉價高質。阿爾迪出售的電腦,專家們的打分幾乎始終是最高的,然而價格卻幾乎始終是最低的。難怪,阿爾迪推出一些新非食品時,店門口往往一大早就排上了長隊。結果是:在阿爾迪經營的許多電子商品、非食品商品領域,阿爾迪的銷售量在德國都名列前茅,超出那些專業銷售商。驚人的數字:60%的德國人在阿爾迪購買他們所需的電腦。

Buchcover: Brandes - Geheimnisse des ALDI-Erfolgs
Dieter Brandes「阿爾迪11條成功經驗」一書封面

阿爾迪還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它不搞市場調研,不搞公關,不搞年度規劃。它一年支付的廣告費只佔營業額的0.3%,這在歐洲零售界幾乎是無法讓人理解的。它的廣告費基本上只用來刊印每周一期的下周獨特商品介紹。

阿爾迪不跟它的供貨商討價還價。供貨商給它的價格絕對是最低的。如果一個供貨商對阿爾迪說,我只給你一家這個價格,不會再給第二家。阿爾迪根本不用懷疑這個供貨商會以同樣的價格供給利德之流。

阿爾迪的員工普遍令人稱道。他們的薪水收入不低,但對他們的要求更高。幾年前,阿爾迪仍拒絕電子掃描條形碼。收銀員飛快地把每個商品輸入收銀機,那速度足以讓所有德國商店員工羞愧。所有員工都必須樣樣會。他們必須知道所有的價格,認識所有的商品,會上架,會撤架,關門後要擦洗商店。生病了,事後可能會遭到部門領導人詳細的詢問,有的問題會令人難堪。工會根本打不進阿爾迪。舉報偷竊案的員工和顧客可以馬上得到20馬克的獎勵。

摳門兄弟

Aldi Lebensmittelkette
走向阿爾迪圖片來源: AP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的摳門更是膾炙人口,無論在商業中,還是在他們的家裡,即使在他們成了德國最大的富豪後仍然如此。在最早的那些年裡,人們說,阿爾迪的店員們每天晚上下班時必須把奶油搬到地下室去。因為: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們覺得買冰箱太貴太奢侈了。

關於「小弟」台奧的摳門傳說更多,有時那種強烈的對比令人簡直哭笑不得。據說,他在巴迪申有塊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地產,裡麵包括一個高爾夫球場。夠富豪的吧。然而,他在那裡立了10個儲油罐,儲存石油100萬升。以防油價變化。

據說,他每走進他的一間房間,總是先把所有的燈關了,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開燈。

據說,有一次,由於一家阿爾迪分店負責人訂了4支原珠筆,他居然大吼大叫,要這位負責人同時用4支筆寫字給他看看。

還有一次,一位女記者收到台奧的一封來信。那時德國郵遞區號已經改成5位數。那信封上印著的還是4位數。台奧把那4位數劃去,下面整齊地打上5位的數字。公司的老信封,只要還沒有用完,台奧都不會扔掉。

節約成癖的另一個例子:在他1971年被綁架,交付了贖金才獲釋後,他居然親自走上法庭,為要求把這筆贖金視為虧損而獲得相當的免稅額大打官司。這件事引起的公眾與輿論大嘩甚至超過了他被綁架的事件。

ALDI informiert
阿爾迪的下周商品佈告圖片來源: AP

從1962年在多特蒙德第一家名為「阿爾迪」的超市開出之後,那勢頭真是擋也擋不住。10年後,集團就在300多個城市擁有了600家分店,1980年時,國內營業額升至100億馬克,分店數又增至1800家。分店多,銷售好,使採購成本進一步降低,競爭力進一步增長。

在60年代初超市以「阿爾迪」之名推出之際,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就決定分而治之,分成了北部阿爾迪和南部阿爾迪兩塊,以魯爾河為界,弟弟台奧統治德國北方,哥哥卡爾坐南。但兄弟倆始終保持了密切的合作。

逐漸,兄弟倆開始玩出國去。比利時的阿爾迪叫「Lansa」,荷蘭的阿爾迪叫「Combi」,在奧地利則叫「Hofer」,台奧開闢美國,卡爾指向澳洲,在英國,愛爾蘭等國,阿爾迪兄弟戰無不勝。1997年,阿爾迪在歐洲就有了4500家分店,估計營業額達300億馬克。

阿爾迪顧客的忠實為人驚嘆。它的固定顧客比例高達37%,是食品零售業裡最高的。阿爾迪並非僅僅是中國留學生們每到一地必找的地方。「窮人商店」的外號實際上早已過時了。阿爾迪停車場上有不少賓士寶馬。尤其在德國經濟不景氣的日子裡,人們的觀念也變了。今天到阿爾迪去購物的人,被視為有價格觀念,有品質觀念,不跟著廣告走。

活得夠累

當然了,人怕出名豬怕壯。阿爾迪和他的老闆兄弟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歐洲現代史上的十大綁架案之一就落在了台奧.阿爾布萊希特頭上。1971年11月29日,台奧被一個名叫奧倫堡的律師和他一個叫克倫的同夥給綁架了。他從魯爾區的赫爾騰市阿爾迪中心被劫走,關押了17天。綁架者順利地拿到了他們所要求的700萬馬克贖金。後來,這兩個人被抓住,艾森中級法院判了他倆各8年半的徒刑。從此,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更是退出了人間,他們的私生活成了德國最大的謎之一。儘管如此,他們後來仍然經常受到敲榨的威脅。一次,敲榨者要幾百萬歐元,揚言不給就在阿爾迪店裡到處引爆。果然,在哈雷、萊比錫、布朗施威格等地的阿爾迪店,飲料包裹先後發生了爆炸。

Buchcover: Hintermeier - Aldi-Welt
Hannes Hintermeier「阿爾迪世界」一書封面

怕麻煩,可麻煩還經常找到他們。一次,黑森州農民協會主席拜爾給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寫信指出,德國一半以上的牛奶銷售掌握在了阿爾迪手裡,牛奶價格一年內猛降了10%以上,農民現在出售一升牛奶只能獲得28歐分了。信裡說:「你們必須捫心自問,你們的採購政策是否不僅會毀滅成千上萬個農民家庭企業,而且會毀滅更多上家與下家生產企業的工作崗位。農村在流血,人走村空。「拜爾先生還請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去一個農莊,一方面是讓他們實地看看那裡農民之苦,另一方面是當面把12000名農民聯名簽署的抗議信交給他們。

環境和生態保護者們也不放過德國這最富的兄弟。2002年2月,「憑良心做生意」公民組織對阿爾迪發起攻勢,譴責阿爾迪大量購買籠子圈養雞的肉和蛋,說這是嚴重的「虐待動物」行為。在一個海報上,該組織用了阿爾布萊希特兄弟的照片,文字中說他們「沒有良心」。兄弟倆訴諸法院。結果,杜伊斯堡中級法院根本不用聽證就宣判,該組織有權繼續指責阿爾迪。法院還指出,聯邦憲法法院早在1999年就已判定籠養雞是虐待動物行為。

兄弟倆如今都已是80多歲的老人了。他們早已退出業務操作,然而通過一個非常複雜的基金會和控股公司網,阿爾迪自然仍牢牢地握在阿爾布萊希特家族手裡。

台奧比較退得少些。他的兒子(也叫)台奧和貝爾托爾德擔任著艾森的阿爾迪採購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裡。但老爸台奧則終生制地擔任著具有很大權力的馬爾庫斯基金會。北部阿爾迪集團實際是由這個基金會所操縱的。

弟兄倆都是狂熱的高爾夫愛好者。卡爾在1994年就已經把經營大權交給了外人沃爾特斯和斯坦費爾德。連他的獨子(也叫卡爾)據稱也不再管經營了。老卡爾跟他的夫人住在艾森。他在風景如畫的多瑙艾辛根有一個自己的26洞高爾夫球場。他還愛種蘭花,頗有些中國古風。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從一個礦工家庭走出,成為德國首富,世界最富之一,確實令人驚嘆。法蘭克福評論報的評語是:「阿爾迪並不是關係到錢包的問題,而更是一個信仰問題!阿爾迪是物質主義者和市民的分水嶺。」阿爾迪是德國人最熟悉的品牌之一,德國甚至建立了阿爾迪迷組織,他們還建有自己的網站。說一千道一萬,始終讓人難以理解:為何最簡單會最成功呢?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