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香港三年流失数千医护 中外招聘可有对症下药?

Phoebe Kong
2023年4月5日

在移民潮引发的医护人手荒下,香港公立医院本月迎来首批中国大湾区医护人员,标志著新常态的开始。为了解决持续的人才外流问题,港府当局放眼内地和海外招揽新血,并为此修例放宽注册制度。

https://p.dw.com/p/4Pine
香港护士薪资高英国一倍,但医护对病人比例同样多起码一倍
香港护士薪资高英国一倍,但医护对病人比例同样多起码一倍图像来源: Liau Chung-ren/ZUMA Wire/imago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香港公立医院行医近二十年的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前会长马仲仪移居英国约一年半,现于当地公立医院任职老人科顾问医生。闲时,她会与年资相若的香港医生相聚--他们都是近年离职潮中的过千名医生之一,是香港医疗系统的骨干份子。马仲仪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说:“人数比想像中还多,在这里慢慢形成了一个群体。”

马仲仪当初在香港远距求职,她认为过程不太困难,结果成功找到同级的英国公立医院职位。她也认识不少同行为了子女教育决心“裸辞”移民,据她观察:“首批移民的公立医生多数是年资深或有家室,但近期开始见到更多年轻同事,有些即使未在港考取专科资格,仍宁愿选择移英重新受训。”

香港的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由医院管理局(医管局)管辖。根据港府最新的统计数字,在近三年来总共流失了1247名专科全职医生,八成半皆以非退休理由离职,不少属于中层和资深医生。

其中在2020/21年度,有250多名公立医生离职;国安法在2020年中实施,紧接的2021/22年度流失人数翻倍,达到509人,官方数据还未计及实习医生和牙医。截至今年一月底,公立医生在过去一年流失7.2%,护士流失率则高达11.2%,光是去年就有2782人离职,情况更为严峻。有公立医院的部分专科,更录得超过100%医生流失率。

 

忧施政方针影响专业认证

马仲仪在2021年10月辞职离港,与身边许多做了相同决定的医生一样,她说:“社会环境是走的首要原因,还有医管局这几年的变化、政府制度一下子改变,导致对制度的信任度低了,而且在医管局的工作不太令人留恋。”

2019年反修例运动起以至新冠疫情爆发后,香港前线医护人员屡屡因提出与政府立场相左的意见,例如处理示威伤者的做法、要求向内地封关等,而成为亲中舆论的狙击对象。当时是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的马仲仪认为,在医护人员成为政治争议压力点时,管理层没有从员工角度去处理事件,是令同事产生离心的远因。在疫情期间,当局推行医疗服务和强制员工接种疫苗等政策时,也没有好好照顾员工的不满和焦虑。

不过,令她和不少医护宁愿减薪也要离港的原因是政治大气候。她认为:“现在所有政策都是政府说了算,譬如没香港注册资格的医生护士说来就来,公共防疫政策如是, 器官移植捐赠政策如是。基本上不需要社会讨论,社会上也没人敢讨论。”

她称整体施政风格转变为前线医护带来直接的忧虑:“本来香港医生的培训和制度与欧美近似,对于专业资格有严格把关,但随著香港跟中国内地融合,外界会否重新审视你的资格?”她认为留港从医的考虑因素已不止于薪酬待遇,还牵涉更长远的问题。“整体香港医生的专业认证、医院质素,甚至长远上香港受训医生受世界认可的程度,当然都会有影响。”

香港外资专才撤离潮:什么令他们非走不可?

 

引进内地医护 赴外国招聘

为了纾缓迫在眉捷的人手危机,当局多管齐下“开源节流”。医管局高层罕有地亲赴外国,延揽外地的香港医科生和年轻医生回流。第一站是英国,他们4月1至2日在伦敦举办招骋会,据报有过百人参与。当局以香港相对高薪和低税率作为招徕,并指医生取得专科资格后,最快5年可升任副顾问医生。有正在英国公立医院工作的香港医生认为条件吸引,表明对回流感兴趣,但也有人忧虑工作压力倍增。

在接受港媒访问时,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表示“展示了最大的诚意,希望他们认真考虑”。他又说不担心海外医护的适应问题:“相信他们回港后很快便适应到,因为他们都熟悉香港文化,我们的工作模式、语言和治疗方案都与英国相似。”同场还有东南亚国家等外藉人士参与,虽然他们不谙广东话,当局同样表示欢迎,稍后他们计划到澳大利亚等地进行招聘。

港府同时也放眼中国内地,在4月引入首批大湾区医护人员进驻公立医院,包括9名专科医生和70名护士。由于香港现行法例规定,护士必须向港府注册才能执业,因此这些大湾区护士以“交流”名义来港工作,为期一年,并获豁免考执业试。港府早前已经修例放宽门槛,容许海外医生来港执业五年后,便可免考试正式在港注册;现正建议把类似模式套用于海外护士,令更多外地医护来港填补缺口。

在挽留人手方面,医管局推出员工低息置业贷款计划、提供额外津贴、延聘退休的医护人员等,认为反应理想。另外当局亦考虑以行政手段,强制牙科毕业生在公营医疗系统任职三年,方可私人执业,但业界对此做法抱有质疑态度。

 

高薪无法买来的工作文化?

同样移英一年多的前“医管局员工阵线”副主席罗卓尧,现在于伦敦公立医院任职外科护士。他认为香港的薪资福利确实较英国优厚,也是最大卖点,但从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来看,当地出身的医护人员未必能接受香港的长工时和高压环境。他向德国之声表示:“香港公立医院期望初入职的护士马上上手,但在英国仍然会容让你慢慢适应学习,在香港工作一年的强度可能相等于在英国三年。”

香港税率低,公营机构员工的薪资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不少移民后任职公立医院的医护须减薪。据业内人士所述,税后实质收入平均约比香港少三分一。香港公营医疗系统长年受人手紧张问题困扰,医护人员工时长和工作量庞大。

罗卓尧指香港护士薪资高英国一倍,但医护对病人比例同样多起码一倍。他和马仲仪都认为,两地医疗系统的最大差异是工作和管理文化。马仲仪说:“在香港,我们对管理和政策没什么话语权,管理层不开放、不透明,与员工的沟通很多时流于形式,员工声音不受尊重反映了机构的价值观。”她现时在英参与管理、投诉处理和培训工作,她认为盡管英国公营医疗系统有流弊,但员工的持份大不同。“举例说医生决定门诊的看症速度时,都必须顾及病人、护士甚至文员的意见。遇到不合理待遇大家会发声,上级无法迫你。虽然仍很忙很辛苦,但不至于像香港般不合理。”

港府以各种手段补充空缺,令公营医护总数没有大幅下跌,但有意见担心整体资历下降和青黄不接会影响医疗质素。“你要解决问题症结,让大家不要离开香港或公营系统,要去面对人手流失的根本原因。”马仲仪说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流的可能性:“大部分走的人都是因为大环境转变,如果社会环境不变,你想像不到回港生活的可能,更遑论回港行医了。”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