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柏林墙拆除一年后东西德就统一了 | 在线报导 | DW | 25.05.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陈水扁:柏林墙拆除一年后东西德就统一了

陈水扁日前在台湾总统府会见了来自德国的青年记者团,就奥运圣火、两岸关系与独统问题和台美关系的问题陈水扁作出回答。德国之声随行记者记录了谈话的内容:

问:据知,台湾已经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关于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路线,可是您也没有完全拒绝一个谈判的空间,那么圣火是否有可能经过台湾,走这一趟?

陈水扁:我们希望能接着1964年东京奥运圣火曾经来台之后,08北京奥运圣火也经过台湾。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我们没办法接受的一点是中国是那样的打压台湾,这样的一个路线,说是国内圣火传递的第一站,第一站是台湾,第二站是香港,这是我们没办法接受的第一点。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用正式的国号中华民国或者台湾的名义来参加奥运会,但是在一二十年前,我们双方面已经谈好的事情,我们用Chinese Taipei,中华台北,没想到中国在这一次圣火传递,甚至在很多场合,把我们矮化,叫做中国台北。所以,我们上周也表示,只要中国不再矮化台湾,我们愿意在相关方面作进一步的磋商。我们仍然欢迎奥运的圣火传递到台湾,但是前提是不能够矮化台湾。当然如果能由第三国来进出,东京奥运的做法,我们认为这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问: 目前是否有具体的谈判?

陈水扁:当然现在距离圣火传递还有时间来磋商,新的内阁,特别是体委会,我们会主动来跟中国做相关的磋商,在新内阁的首次会议上,张院长在有关的会议上特别提到新内阁和对岸所做的磋商有3点,其中包括大陆观光客来台,以及两岸货运包机,以及大陆圣火来台的事情。

问:正逢2008奥运之际,台湾是不是会利用这个机会,世界关注奥运时,再次强调台湾主体性,台湾政府是否在这方面有具体的计划来达成形式上的独立?

陈水扁:我们希望体育的事情归体育,政治的事情归政治。我们非常乐见,也恭喜北京能够举办2008奥运会,我们希望办得非常成功。也希望台湾的选手们能够勇夺金牌。

我们没有任何意思,要利用北京举办2008奥运之际,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奥运会的举办,我们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时间点来搞台湾自己的东西,来造成两岸不必要的紧张。我们绝对没有这样的想法和规划。

但是时间点上非常巧合,因为本人的任期剩下最后一年,横跨明年2008,到5月19号,而且刚好是台湾总统的大选,所以这时候要争取选民的认同,所以我想这是台湾内部的事情,跟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一点都没有关系。很多事情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推动台湾主体意识方面,过去7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然最后一年也不会因为北京奥运而停止这么做。

好比说,本人2000年就任总统之初,台湾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人数占36%,到去年已经提高到60%,今年更高达68%,也许到明年就可以达到70%-80%, 我想这绝对不是冲着北京奥运而来,而是一个自然的局势和潮流。台湾主体意识的强化慢慢变成台湾社会的共识。

问:我们都知道北京奥运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全世界也在关注这个重大的事件,你认为通过奥运中国会有所改变吗?

陈水扁:中国会不会改变不得而知。但是举办奥运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奥运精神是和平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在奥运之后会举办残障奥运的原因,最主要是避免战争,追求和平。因为战争的可怕造成很多人的残障。所以我们认为奥运精神是和平精神,所以我们希望中国在举办奥运之后能够伴随和平的崛起,这才是举办奥运的目的。

由于我们对中国的长期观察和了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国大陆针对台湾布署的战术导弹2000年我上任时只有200枚,现在已经达到988枚,而且每年在以120-150枚以上的速度增加,绝对不会在北京奥运结束后,把这些导弹撤出。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意外发生。在我们想起1987年6月12号,也就是20年前美国里根总统到德国来访问,在布兰登堡大门前,他说,希望苏联的领袖戈尔巴乔夫能够打开这扇门,拆除柏林墙。两年之后,柏林墙就真的被拆除倒塌了。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明年北京奥运之后能够真正撤出他们布署在东南沿海针对台湾的这些飞弹。

柏林围墙拆除一年后,东西德就统一了。

问: 如果说(中国)撤除这些导弹的话,统一的局面是否有可能发生?

陈水扁:当然,拆除包围在台湾四周的围墙可以拉近两岸的距离。是不是能够统一这要看2300万台湾人民最后的决定。

问: 以前我们知道您的独立主张,现在您说到统一的话题,这是否是政策上的改变?

陈水扁:当然,我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我没有改变。

问:请问关于两岸通航的话题曾一度束之高阁,不知现在是否有所改变?

陈水扁:台湾政府早就有了政策上的决定。在2004大选之前,本人连任之后,我们都做了政策性的指示决定,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维持中国大陆观光客能够来台,推动两岸货运包机业务。但是非常遗憾,中国方面仍然没有诚意,借故找了很多理由,设了很多前提和路障,这是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的地方。

中国大陆观光客来台,要开放就开放,我们非常欢迎,但是北京当局设下前提路障,叫做中国观光客来到中国国内的台湾旅游。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渐进推动两岸直航。但是,中国一直希望一步到位,直接实现两岸三通直航。我们希望能够先从小三通再到大三通,先从两岸货运包机直航再到人员直航。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这是既定的政策方向,我们都没有改变,但是基于台湾的国家安全和整体的最高利益,我们希望能够采取立场坚定,务实前进的路线思维,以及在两岸经贸关系上,采取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最高主导原则。

当然当中国不放弃武力对台之前,以及中国还在打压台湾矮化台湾,特别在外交方面采取所谓的三光政策,要挖光,堵光,挤光。台湾所有的邦交国以及台湾在国际上的空间和出入,我们是不可能无条件或者说全面对中国开放的。

问:您是说在技术层面上两岸通观光客通航已经没有问题了,只是说有些重要的原则上还没有解决,这样的话,在未来的几个月有可能发生吗?

陈水扁:观光客来台我们是欢迎的。但我们必须采取所谓的团进团出,一天只能限制一千人,不能马上变成三千名,或者说没有任何限制。政治歧见我们希望搁置,但是如果中国如果要开放他们的人民来台湾,一定要把它定位为国内的旅游,这对台湾来讲是不可能接受的。

可以不讲,但是一定要讲成是国内地旅游,那我们一定不能同意。

问:台湾现在在经济上非常依赖中国,是否会发生促统的现象?

陈水扁:这很难讲。我们了解中国方面希望以商来逼政促统,但是我们认为其结果很难讲。没错,台湾的经济过度向中国倾斜,这是我们的隐忧。所以必须要避免或者是要把它降低到最低的政治空间。中国大陆是一个广大而有吸引力的市场,但是对台湾来讲,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是唯一的市场。我们必须坚持台湾经济主体性,台湾经济绝对不能变成中国的附庸或者是她的边陲。更不可以把台湾的经济命脉商业利益全部放在中国。

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台商慢慢回流,台商慢慢在分散市场,不再以中国作为唯一的选择,慢慢分散市场到东南亚,欧美国家地区。

问:美国支持台湾,台美关系未来发展如何呢?

陈水扁:我们非常感谢美国的政府和人民。美国是台湾最好的朋友。台湾当然是美国最忠实的友邦。台湾是美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我们希望强化两国的经贸往来,战略合作,甚至增加对美国的投资。当然,台湾与美国不只是最佳的价值同盟,同时也是最佳的贸易和安全伙伴。

美国有关于对台湾的保卫政策,但是我们不会把防卫台湾的责任全部都推给美国,我们必须强化自己的国防,提升自我防卫的能力。

美国卖武器给台湾绝对不是鼓励台湾和中国做军备竞赛,而是让2300万台湾人民更有信心与中国重启协商的大门,来确保台湾来之不易的民主的成果。

尽管台湾和美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两国的军事交流非常密切。最近我们举行汉光23号军事演习,美国观察员给我们很多的指导。

问:但是最近台湾和美国的关系不象以前那么和谐,甚至有些紧张,特别是您提出“四要一没有”的主张时受到美国批评,现在和未来情况如何?

陈水扁:这如情深夫妻都有吵架的时候。和美国我们有非常好的互动,继续维持非常好的友谊。当然中间对有些议题的看法会有不同,我们必须勤于沟通对话,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提出的“四要一没有”经过解释之后,美国非常了解和我们曾经提出的“四不一NO”没有什么区别。台湾必须继续走向民主,民主巩固深化。过去,我们受到国民党的打压,中国也一直反对我们的做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目标。比如我们推动普世价值全民公投,过去美方有不同的意见。同样,我们不希望台湾未来,两岸关系只有一种选择,应该让2300万台湾人有权利自己决定。

问: 您在过去七年执政中换了六次行政院长,有人批评您的这种措施不够严谨,您对此有何反应?

陈水扁:欢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七年来总统还是只有一个。对于行政院长的变动当然有一些时空背景的考量,但是都在贯彻总统的意志。如果行政院长方面没有这些人事的调整,那么2008年大选前民进党党内初选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候选。这也是因为本人为民进党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国民党只有一个总统人选,所以我们的人才还是比他们多。我们必须要有那么多的行政院长。

非常感谢!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25.05.2007
  • 作者 记者:艾柯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jHk
  • 日期 25.05.2007
  • 作者 记者:艾柯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j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