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遏制疫情 ,不惜一切代价可不行 | 评论分析 | DW | 25.03.202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评论:遏制疫情 ,不惜一切代价可不行

毫无疑问,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越少越好。不过,经济灾难是否是正确的“疗法”?德国之声评论员Bernd Riegert认为,可以隔离那些有风险的人,但不应该每个人都被隔离。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在一次关于疫情的发布会上说,治疗方式不能比疾病本身更糟。这种说法并非是这位美国总统的原创语录,早在大约160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就曾说过治疗之术可能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话,意思是说,对坏的事情要进行适度的应对,并且要考虑到措施造成的影响。

在欧洲,疫情当下,似乎保护高危人群成为了头等大事。"药方"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停滞,每天因此会耗费掉数十亿欧元。欧盟日均经济产值为450亿欧元。

全球性地震

我感到怀疑,这种疗法是不是比疫情更具危害性。对经济活动的限制、边界的封锁、出口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竞争,看谁出台更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导致了大衰退,迄今为止我们还难以估算损失的规模。这场经济崩溃会给我们大家都带来影响,也会导致国家破产。因为工作生活被暂停是一场全球性的地震,我们的正常生活濒临崩溃的边缘。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预言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几个星期,还是几个月?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无论是多富有的国家也不能够坚持长时间地给民众发工资,挽救数万家公司,让他们免于破产。正因如此,发出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这个目标的承诺显得空洞无力。德国政府砸出高达1500亿的债务计划抗击新冠疫情冲击,这笔钱仅够维持德国16天的经济产出。

保护高危人群,应该将他们隔离,而不是强迫整个社会陷入停滞。如果老年人、有肺病史、糖尿病、肝损害或吸烟者更容易受到感染,那么这些人就必须被隔离两个月。的确,仅在德国,这个群体大约就有3000万人,但仍然比现在8300万人必须保持"社会距离"的数字少。

Riegert Bernd Kommentarbild App

德国之声评论员Bernd Riegert

持续数月的紧急状态?

如果是为了避免医疗超负荷运转,那么看一下医院床位数量和感染率就可以发现,大流行持续数月才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放眼意大利,还可以发现即便是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医疗超负荷也难以避免。在德国和其他国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应该意识到,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会造成大批人死亡,并且我们的卫生系统可能无力应对。这是一场我们无法避免的一场自然灾害。

如果缺乏病床和呼吸机,政府应该把用来扶持经济的数十亿用来修建临时医院,并尽快培训医疗人员。这比关闭大学,让手工作坊关门和让民众独自跑步更有意义。

疫情难止

现在的提倡的"社会距离"只会减慢病毒的传播速度,但从长远来看不会阻止它的传播。病毒学家和德国总理都说,最终将有60%到70%的人被感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根据目前所知,不幸的是,感染的人中有百分之一会死亡。当然要应尽一切可能治救患者。但是"治疗措施"也得有个限度,整个社会都被推向一个史无前例危机的情况下,与之相比,疾病本身造成后果显得并不大。

并非所有国家都像欧洲大多数国家那样感到恐慌和反应过度。例如在瑞典,虽然政府呼吁人们采取防疫措施,但政府并未考虑叫停经济运作。

反应过度

问题是,为什么新冠病毒会引起这种前所未有的反应。在德国或意大利,每年有30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这是非常不幸的,但是有人会下令禁止行车吗?如果有,这就是过度反应,同理,长达数周的隔离限制以及因为疫情而叫停每个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一样是过度反应。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