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绿色通道”——中国向海外人才抛橄榄枝

2007年4月30日

长期以来,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在国外发展,对此,国家16家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向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抛出橄榄枝。该政策有何长足之处,海外高层次人才有何反应?西门子公司大型工程项目总经理陈江霞和汉堡大学终身正教授张建伟接受了德国之声实习记者的采访。

https://p.dw.com/p/AKee
海外学子如飞龙遨游四海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07年,国家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又有重举。国家16家部门联合开通“绿色通道”,欢迎海归回国工作、创业。“该政策在海外留学人员中引起了共鸣,” 就职于西门子公司的陈江霞称,“与以往不同的是,《意见》针对各界高层次人才,更重视个人的才能而不是学历,这与德国社会求实的观念不谋而合。” “学历代表昨天,工作经验和开拓精神则代表今天和明天。” 该《意见》“把握今天,着眼明天”的精神,令陈江霞感到很欣慰。张建伟教授认为:“该政策的出台非常及时,中国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缺乏研究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国内更缺乏的是人才和知识。”

至2006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06.7万人,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比2005年增长21.3%,回国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意见》的出台向高层次人才开通了一条更宽广的“绿色通道”,突破传统限制,创新各种引进方式,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鼓励海归回国创业,并为其家属提供一系列的便利,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此,陈江霞表示“自己是经历过洋插队的海外学子之一,爱国之心难以言表。物质生活并不是主要追求。如果国内能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能,挖掘潜能的平台,会考虑回国工作。” 对于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在海外发展,陈认为“情况各异,事业发展、家庭、机遇等都是影响个人决定的因素”。

活跃在世界科学舞台的张建伟教授认为,“各领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方式。科学无国界,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并不单纯为某一机构服务,他们参与众多跨国科研合作开发项目。生活在一个洲,事业遍及各地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界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合作的内容、实质和最后的结果。通过各种合作也实现了为国服务。” 张教授就是通过积极开发和促进与国内科研界的合作为国服务。目前,他正主持一个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项目,推动汉堡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优秀博士生。另外,张教授还积极起到桥梁作用,首次将欧盟的研究经费引入中国,“在数字广播网领域,欧盟首次资助中方研究人员,” 张教授称,“这种的工作必须有人来做。目前在德国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为跨国合作项目搭桥引线。”

中国是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专家认为,软环境建设是阻碍海归的主因。对此,张教授指出,“长期来看,国外的科研环境较国内更宽松自由,研究配备更齐全,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而国内的科研则存在急功近利,大跃进的现象。总的来讲,国内外研究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该《意见》的成熟性、政策的长久性还有待探讨。” 陈江霞也指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回国服务的签证以及退休金的解决方案也很关注。希望国家能出台更详尽的相关政策,在签证方面提供方便(多年或永久) ,使高层次人才能随时为国服务。

此外,一向备受关注的双重国籍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