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维特斯巴赫家族与中国元素

2009年6月30日

1903年,一位巴伐利亚王储旅行到了中国,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隆重接待。在北京,他被人称作"禄亲王"。其实,王储所来自的维特斯巴赫家族早在400多年前就开始了同中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尽管维特斯巴赫家族的统治在1918年的巴伐利亚革命中被推翻,但它同中国的友好往来,则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谈。

https://p.dw.com/p/IdIG
巴伐利亚王储的中文名片:禄亲王图像来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München

说到慕尼黑城,就不能不提一下维特斯巴赫家族。传说这个家族是查理曼大帝的后裔甚至起源于特洛伊人,它的势力曾遍布从希腊到荷兰,从瑞典到匈牙利的整个欧洲。慕尼黑是维特斯巴赫家族的发源地和根据地。翻开慕尼黑城的历史,总少不了该家族的身影。而该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亚同中国早在400多年前就开始了文化科技交流。我此行正是想探询一番维特斯巴赫家族和它的中国情结。

宁芬堡宫殿

游览慕尼黑一定要去市内的宁芬堡宫殿。它是巴伐利亚选帝侯、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费迪南德为了庆祝王位继承人诞生和结婚十周年,送给妻子的礼物。宫殿历经17年建成,其后又数次整修扩建,建筑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艺术风格,另外异域风情的建筑和装饰也并不少见。尽管宁芬堡名气不如新天鹅石宫,但绝对值得一游。


宁芬堡有许多让人叫绝的地方,例如它的引水设施。宫殿里除了水鸟成群的几个人工湖以外,还分布着多处小桥流水的景致,许多美轮美奂的喷泉点缀其中。两条数公里长的水渠一前一后联接着宫殿,把附近山上的雪水引到宫中来。


宁芬堡一共有五个主要景点,除了宫殿主体以外,后面那条水渠的两侧,还各自分布着两处行宫。这些建筑各有特色,个个堪称艺术的杰作。宫殿主体建筑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为"美人画廊"的房间。它是由维特斯巴赫家族中以爱美著称的路德维希一世下令建造的,里边陈列着近百幅美女画像,既有名门闺秀也有平民百姓。美丽没有贵贱之分。

BdT Herbstwetter in München Schloss Nymphenburg
秋天的宁芬堡宫图像来源: AP


中国情结

宁芬堡问世的那个时期,正是欧洲盛行中国风的时候。欧洲人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向往,而当时的宫廷和望族都流行收藏中国瓷器、家具、丝绸和字画。在宁芬堡里也能找到中国风的痕迹。塔堡是宫殿里的四个行宫之一。这幢纯白色建筑除了外形,整个内部完全是按照中国风格来装饰布局的。一层的天花板仿照着中国瓷器采用了蓝白两色漆成。如果说一层的马赛克地板和法国桌椅还能给人以西式的感觉的话,那楼上的布置就足以给人造成身在中国的错觉了。我顺着楼梯上楼,楼梯两侧贴满了中国人物画的瓷砖。二层是中国沙龙,从天花板到壁纸,到处都装饰着中国的山水和花鸟鱼虫画。这里的家具也都是仿照中国传统特色制作的,从而让整个塔堡都透着典雅的东方魅力。


我在宫殿主建筑和其它行宫里也发现了不少中国瓷器、书画或是欧洲人仿照中国产品制作的装饰品。阿玛琳堡本是洛可可风格的杰作,它有着绚丽的壁画、古典的家具和奢华的灯饰。在它的出口处,赫然立着一个中国式的灶台,还挂着锅碗瓢盆等中国炊具。原来维特斯巴赫家族的成员们不仅喜爱收藏中国的饰品,他们对中国菜情有独钟,因此每次下榻宁芬堡时,都吩咐厨子给他们做中国菜吃。维特斯巴赫家族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菜的喜爱,让洛可可风格的华丽行宫搭配上古朴的中国灶台,于是阿玛琳堡呈现出不对称的美。


中国风堪称宁芬堡里一道亮丽的景色。而如果要更全面系统地了解维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国情结,那可以去参观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正举办的一场名为"维特斯巴赫家族与中央大国--中国和巴伐利亚400年"的展览。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由维特斯巴赫家族于19世纪中期建立,而这还是它历史上第一次举办有关中国的展览,一共展出三百多件展品。其中许多珍贵文物是由我国故宫博物院提供的。

BdT Deutschland Wetter Frühling Ruderbote in München
慕尼黑英国公园一角图像来源: AP

博物馆负责人向我介绍了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她说:"'维特斯巴赫家族与中央大国--中国和巴伐利亚400年'的展览将展示,维特斯巴赫家族早在16世纪就将中国艺术品作为艺术收藏重点。以传教士们为媒介,维特斯巴赫家族的大公们同中国皇帝也建立了联系。传教本身就受到了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赞助。17世纪时许多巴伐利亚科学家又把天文知识带到了中国。中国和巴伐利亚之间的礼品往来也很频繁。展览还要揭示,18世纪时的人们对中国艺术品有怎样的感受?中国风为何成为当时欧洲皇家装饰的典范?"


为了烘托这次展览,博物馆特意在门口摆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文"欢迎"两字。这次展览的门票也设计得别出心裁,以写有"禄亲王"的红色名片为底板。"禄亲王"指的是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鲁布黑希特王储。他痴迷于东方文化,于1903年前往中国旅行,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隆重接待。"禄亲王"是当时的人根据鲁布黑希特王储音译过来的,而鲁布黑希特欣然接受这一称谓,于是让人制作了这种红底黑字、用楷书写着"禄亲王"的名片。这次的展览上就有"禄亲王"名片的原件。展览上还有一件担任中国民国大总统期间的袁世凯送给鲁布黑希特的金色铠甲,可见维特斯巴赫家族同无论是清廷还是民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财富虎视眈眈的态度不一样,维特斯巴赫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亚同中国之间主要是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当地许多传教士前往中国传教,把西方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和设备也一同带到了中国。展厅入口处悬挂的大壁毯上,就画着传教士给康熙和大臣们讲解天文知识、展示天文仪器的场景。维特斯巴赫家族一直都坚定地为传教士们提供资助。1617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曾致信中国皇帝,向他推荐几名传教士,同时表达了建立外交和经贸联系的意愿。


展览上有很多维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国收藏品,从瓷器绘画到丝绸家具。该家族专门辟有珍宝馆,用于陈列展示中国收藏品。除了进口的中国产品以外,还有许多仿中国式制造的物品,比如镶有巴伐利亚旗帜的蓝白瓷碗,中式外形、西式内部格局的橱柜等等。"东学西渐"是当时的流行趋势。

Porzellan Manufaktur Nymphenburg Porzellanfigur Julia
宁芬堡收藏的陶瓷艺术图像来源: Porzellan Manufaktur Nymphenburg

慕尼黑英国公园

"东学西渐"的典范之一,是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英国公园于1789年由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选帝侯卡尔·特奥多尔·冯·巴伐利亚下令修建,至今已度过220年历程。从地图上看,英国公园居然占了整个慕尼黑城的1/5,远大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和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中国塔是英国公园里最著名的景点。这座塔同公园几乎同时诞生,它的原型是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的中国塔。建塔时曾有人反对,认为中国风已经过时。但主设计师力排众议,建造中国塔的方案才最终得以实施。这个25米的木制建筑曾多次被毁,此后又按照原样得以重修。慕尼黑人在中国塔下放置了7000个座位,然后出售巴伐利亚著名的白啤酒。于是这里便成了慕尼黑喝啤酒的最佳去处之一。

我在绿草如茵的英国公园散步,远处的慕尼黑老城区和圣母教堂依稀可见。当我走累以后来到中国塔边坐下,我点了一杯巴伐利亚白啤酒,然后一边品尝一边听中国塔上的乐队演奏音乐,别有一番风情。

作者:赵羽中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