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歧视中国人?英文版日记引发争议 | 文化经纬 | DW | 15.06.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爱因斯坦歧视中国人?英文版日记引发争议

爱因斯坦1920年代在中国旅行的日记,如今译成英文出版。其中对中国人的一些描述,引发对爱因斯坦的种族主义态度的质疑。中国网友反应不一。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1920年代的私人日记译成英文出版

(德国之声中文网)爱因斯坦是种族主义者吗?那个在流亡美国时表态反对歧视美国黑人、称种族主义为"白人的疾病"的爱因斯坦?从爱因斯坦1922年冬天至次年初的中国之行的日记来看,似乎是这样。

他的那段日记如今首次以英文出版,书名为"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相关的媒体报道引发反响。

爱因斯坦的德文日记原文早已整理成书。如今,新的这本单册英文书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发行,作为该校"爱因斯坦文献收集"(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项目的一部分。

英国《卫报》的报道写道:"这本私人日记的出版,其中爱因斯坦描述了他在1920年代亚洲之行的印象和经历,显示出……这位被视为人道主义榜样(物理学家的)的种族主义态度。这种态度特别表现在对中国人方面。"

在日记中,爱因斯坦从主观的视角毫无拘束地描述了他在香港和上海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认知。这些描述十分直接,但一些地方也体现出他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体察以及对中国人劳苦的同情。

1922年11月在上海的一次散步中,他观察到"极为艰苦的生存斗争下,最被忽略的人们所表现出的柔和、以及大多是麻木"。在街上他看到很多敞开的作坊、商店,"尽管嘈杂却没有争吵"。"甚至连做牛做马的苦工也从未流露出痛楚的表情。奇特的群居民族,常常有可观的小肚子,总是忍耐,时常更像机器而不是人。"在大街上遇到中国人时,他注意到"双方都瞪大眼睛互相看"。

看上去爱因斯坦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所发生的"相互盯着看"是很理解的。不过,他似乎并没有意识要克服自己的欧洲视角。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写道,觉得"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别很小","不明白中国女性拥有怎样的致命魅力,让中国男性即便面对养育子女的难题也无法抗拒。"

爱因斯坦观察到中国人、甚至孩子们看上去有些"麻木",他写道:"如果这些中国人把其他民族挤走了,那很可惜。在我们看来,这样想想都觉得无法言说的无聊。"这句话尤其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典型表达。

《卫报》的报道也受到中国媒体转载。一些中国网友表达了抗议,但也有人表示理解。

一名新浪用户评论说:"在学术上爱因斯坦是一个成功者,在对待世界各民族的尊重上,爱因斯坦不是合格者,他的言论有些地方我认为可耻、偏激。"

还有一位网友说:"当你被贫穷、饥饿、病痛、天灾和战乱折磨得衣不蔽体、皮包骨头、颠沛流离、一贫如洗甚至绝望到麻木的时候,就别指望还能保持优雅和礼貌,还能充满理想和希望!爱因斯坦或许不是个种族主义分子,但绝对是个对现实一无所知、生活在自我世界中的巨婴!"

另一位网友写道:"我一点也不认为他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讲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真实状况。从总体状况讲,那个时代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对外形象。"

还有一位网友提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示:"现代的人总喜欢用现代文明的标准去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其结果当然是导致'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