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实用主义联盟 | 评论分析 | DW | 05.07.2018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泽林视点:实用主义联盟

继中国之后,欧盟现在也尝到被特朗普定义为“不公平贸易伙伴”的滋味是什么了。但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即便如此,欧盟还是很难真正与中国联手面对这一局面。

EU-Fahne auf China-Fahne

如果北京和布鲁塞尔联手,那双方不成为输家的机会就会大增。不过,布鲁塞尔很难作出这一决定。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从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跨大西洋联盟便问题不断。特朗普声称,欧盟之所以成立就是"为了利用美国,榨干我们的血汗积蓄"。而且,按照他的说法,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做法"和中国差不多一样糟糕"。美国制造商在欧盟出售产品要比欧盟制造商在美国卖东西困难的多,因此才造成美国对欧盟高达15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并不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闭口不谈那些对他不利的统计数字和论据:比如美国的跨国企业在欧洲赚得盆满钵满。

特朗普下令从6月初开始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分别施加25%和10%的惩罚性关税,作为回应,欧盟向从美国进口的28亿欧元货物施加25%的额外关税,其中包括美国的一些经典品牌,比如李维斯牛仔裤、哈雷摩托车、花生黄油和威士忌。不过,受到美国惩罚性关税波及的欧洲钢铝产品贸易额高达64亿欧元,而欧盟打击的美国产品价值不到其一半-仅为28亿欧元。欧盟委员会上周五已经开始间接与中国"并肩作战":"其它世贸组织成员也许会认识到,对来自美国的进口产品采取反制措施是合理的。"

欧盟的期待

不过布鲁塞尔并没有拿出进一步的具体计划。让人看上去几乎会认为,欧盟只是在期待特朗普会专心对付中国,而放过忠诚的跨大西洋伙伴。但欧洲人打错了算盘:特朗普在6月中旬威胁称,如果欧盟不"很快"收回针对美国的贸易壁垒措施,今年年内就会对所有欧洲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征收20%的关税。

作为出口导向的汽车王国,德国显然首当其冲。其实,德国汽车巨头,尤其是宝马,在美国生产大量汽车,并出口到其他国家为美国获得盈利,但特朗普对此显然充耳不闻。

目前看来,要达成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几无可能。不过,特朗普并没有太多时间。11月美国就要迎来中期选举。他的那些美国乡村选民们可不会管那些复杂无比的全球化贸易战。因此他不会对于事实真相太过在意。

在对于共和党胜选至关重要的威斯康星州,特朗普为他口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揭幕:台湾富士康投资90亿欧元的LCD工厂,主要业务是为苹果和亚马逊提供电子配件。这家工厂预计将为当地创造高达13000个工作岗位,特朗普将此称为其贸易政策的直接成果。但是,富士康为建设这家工厂从美国拿到了近35亿欧元补贴。民主党参议员希尔林将其称为"美国历史上用纳税人的钱向外国企业送出的最大礼物"。用这样的方法不可能提高美国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力。

China Qingdao - Containrehafen

欧中之间的这些难题:不平等的市场准入以及中国对关键产业进行的政府补贴,同样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政治紧张的根源。 图为中国青岛港。

特朗普得不偿失

 关税限制和投资补贴并非一对可持续的组合。顾客和经济界会面对价格成本高涨,国际生产价值链会崩溃,最后导致就业岗位消失。从中期而言,特朗普的做法会让美国得不偿失。

因此,欧洲与中国密切合作应该是不错的战略。上周欧盟驻华商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建议,与其在关税问题上耗费精力,还不如尽快与中国达成投资保护协议。7月中旬召开的欧中经济峰会就可以启动这项工作,甚至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最终成为欧中自由贸易协定的一部分。上周一在北京举行的准备会议上,中国副总理刘鹤已经提出将放宽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不过,北京政府已经承诺过许多事情。欧中之间的这些难题:不平等的市场准入以及中国对关键产业进行的政府补贴,同样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政治紧张的根源。布鲁塞尔和北京现在应该将这些问题在谈判桌上加以解决,毕竟双方的意愿都比之前要高。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本文作者泽林

单干全输

在另一个问题上,欧盟和中国已经立场一致:双方都希望对世贸组织进行改革,以便更好抵御特朗普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行动。在全球各经济区域中,欧盟是从自由贸易中获利最大的。虽然特朗普否认有关美国将退出世贸组织的传言,但同时表示他不在将该组织视为贸易问题的纠纷调解中心。世贸组织过去对美国太不公平。"这一局面必须终止",特朗普如此表示。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一旦爆发贸易战,北京,布鲁塞尔和华盛顿都不会是胜利者。如果北京和布鲁塞尔联手,那双方不成为输家的机会就会大增。不过,布鲁塞尔很难作出这一决定。

本文作者20多年来在中国生活。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