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施奈德批评默克尔会晤达赖喇嘛 | 在线报导 | DW | 24.09.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桑德施奈德批评默克尔会晤达赖喇嘛

德国总理默克尔周日与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举行了会面,而且是在德国总理府,这对中国政府来说可谓开了先河。作为反应,中国临时取消了中德政府间的法制对话。尽管达赖喇嘛多年来一直强调不谋求西藏独立,只是争取西藏在中国的自治地位,但中共方面却依然将他视为分裂主义分子。西德意志电台就默克尔会晤达赖一事采访了德国外交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奈德。德国之声译载如下。

柏林龙凤会

柏林龙凤会

问:您认为德中关系现在是否受到损害?

桑德施奈德:损害这个词可能重了一点,但德中关系至少可以说是受了负面影响。现在的问题要看今后几天、几周德中双方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以便尽快回到理智的对话平面。现在的情况下,可以肯定,中国政府是极度恼怒并且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问:那么中国的这种态度有道理吗?

桑德施奈德:有些道理。德国总理默克尔可以会见达赖喇嘛,但不应该在总理府。这件事关系到德中双方的利益、德国的利益,不仅是中国的经济,而且中国的合作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损害这些利益是毫无必要的。

问:难道提醒中国不要忘记他们必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解决西藏问题有什么错吗?

桑德施奈德:一点没错。如果德国总理默克尔想这么做,她可以这么做。但必须考虑到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特定方面和象征。我认为,不是等到达赖喇嘛外出的时候谈一点西藏问题,这其实更是安慰自己的良心,如果国际社会真的想要解决西藏问题,那么就应该同时与中国就此对话,但是,目前没有人这么做,默克尔也没有这么做。

问:但中国现在想要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法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没有什么可以在中国人面前骄傲的,但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同,只要看看她的生平就知道。除了她难道还有谁能够走出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步,让人们更关注一个受压迫的民族?

桑德施奈德:这种大胆的举动让人很容易联系到可信度的问题。一个人不能把什么都以自己的生平为借口,北京方面也不这么看。北京早就将默克尔视为德国的代表。她在共产主义制度下长大的经历也许会让她过多地从共产主义制度这个角度去看中国。从官方来讲,中国还是共产主义制度,这没错,但是我们应该忘记所有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老的一套,去看看今天的中国。谁要想推动和改变这个国家,就不可以自以为是地指手划脚,而是要建设性地向中国人靠拢,一个例子就是德中法制国家对话。但是,德中法制对话框架下的一次会谈现在被取消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问:中国人会因为这次柏林会晤恼怒很长时间吗?他们担当得起吗?

桑德施奈德:现在他们已经有这样的能耐了。中国人的自信增长得比什么都快。当然和德国长期搞不好关系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人知道德国在欧洲的重要性,中德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中国政府会记住这件事,然后仔细地经过考虑推出反应,让德国不时也感到疼痛一下。

问:中共和达赖的特使已经进行了好多次会谈,为什么没有取得进展?

桑德施奈德:情况非常复杂。一方面藏人的要求非常高,而北京方面又对此缺乏理解。比如说达赖喇嘛要求藏人必须在西藏人口中占有多数,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点。另一方面,北京认为稳定高于一切,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保持稳定,甚至不惜对人民进行压制。另外不得不遗憾地补充说明一下,北京认为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倒计时了,达赖喇嘛已经72岁,北京现在就宣传说,达赖的转世灵童会在中国找到,而不是在国外,也就是说将在中共的控制下。那么,下一任达赖喇嘛决不会象现在的达赖那样享有言论自由。

问:但是如果达赖的转世灵童被中国人找到,西藏人民恐怕难以接受吧?

桑德施奈德:这是一场复杂的游戏。但是,班禅的转世灵童情况也是一样。很难说西藏人民有没有可能对此产生一些影响。中国的控制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问题。过去几十年中西藏经历的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但是国际社会却从来视而不见,保持沉默,只有当内政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那些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人们。 我敢打赌,一周之内,西藏就不再是德国人讨论的话题了。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DW.COM

  • 日期 24.09.2007
  • 作者 采访记者:托马斯.沙尔夫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j1S
  • 日期 24.09.2007
  • 作者 采访记者:托马斯.沙尔夫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j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