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媒体联合国’还是“中国模式’?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7.06.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是“媒体联合国’还是“中国模式’?

中国官方不仅希望主导国内舆论,也想在国际传媒领域占领制高点。近日,中国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华尔街日报》上用英文发表《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一文。中国官媒的雄心和思维模式从中可见一斑。

2011年二月在北京报道中国茉莉花抗议的外国记者

2011年二月在北京报道中国茉莉花抗议的外国记者

输出对媒体的掌控

新华社不管从资金规模、人员配置、技术装备还是在全球派驻机构的数量来看都堪称全球第一,但新华社有一个最大的困惑:在国际媒体中,它被"引用"的时候太少,也就是难得有"发声"的机会。即便被引用,绝大多数也只是当作短篇突发新闻,而不是深度报道的消息来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悄悄推出450亿元"大外宣"计划,新华社和中国其它官媒一样,更多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术。2009年,新华社邀请全球170多家媒体前往北京参加世界媒体峰会,试图在展现开放形象的同时显示其运筹帷幄之能事。如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又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要"在传媒领域进行一次建设性的'游戏规则'变革",要"探索建立全球传播治理机制",因为信息传播主要"从西方流向东方","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舆论传播的秩序与规则,似乎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了"。李从军的构想是,要"建立一种非政府性的全球媒体协调长效机制,姑且称之为'媒体联合国'",这一机制是一种"全球媒体交流协商机制","可以逐步发展为具有协调乃至仲裁功能的机构。"

目前供职于香港媒体的时事评论员贾葭认为,李从军此文显示,中国官方似乎想要把穿在中国媒体身上的紧身衣推销到海外,但媒体的公信力是建立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严谨的报道和对事实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不是靠"协商"和"协调",对媒体的评判自有公众舆论,而无需"仲裁"机构:

"做媒体的都知道,如果媒体被政府掌控的话是件挺难想象的事情。但是中国政府认为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掌控。他自己说我要重构媒体的新秩序,但媒体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呢?这完全是对媒体这种舆论特质不了解。有一种自大在里面。你试图去建立国际媒体的新秩序,但国际媒体的旧秩序是什么呢?难道是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是中国政府不想要的信息吗?难道这就是旧秩序?难道让全世界的英文信息成为你所想要的,你所赞许的那样才是新秩序吗?"

复制中国媒体模式难以奏效

近年来,中国推出了英文版环球时报,重新注资美国熊猫电视台,新华社创办了新华视频,大陆在香港也办起了一些新的媒体,包括香港卫视。中国开始了多语言、多媒体、全方位进军国际市场的攻势。李从军的文章显示,中国还希望将自己对媒体的影响力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手段直接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文章写道,"力量制约与均衡原理同样适用于传媒发展",要"大力改变发展中国家媒体相对落后的状况",要"大力增加对发展中国国家媒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此,贾葭评论说,中国官方即使这么做,也很难达到它所希望的目的:

"假设某家媒体中国政府用钱去资助了,但这家媒体拒绝中国政府对其内容的干涉,那中国政府会觉得,我为什么要给钱给你,我不就是想让你听话吗?它是把国内对媒体的控制伸展到国外,他这篇文章这种思维恰恰说明了这么多年来用体制的方式,用钱,用人事的方式来控制媒体的做法是失败的。因为它的宣传被证明是失败的。而现在还要继续去用这样的方式去国际上,去复制国内的模式。"

新华网6月7日的报道引述了俄塔社、墨西哥通讯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记者对李从军关于建立"媒体联合国"设想的正面评价。对于该文引来的国际关注,贾葭认为,众所周知,中国的新华社社长不是传媒领袖,而更多扮演着政府官员的角色,他的言谈代表的是官方在媒体领域的新动向。

"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怎么为政府作宣传,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一个公关机构。

如果是以一个传媒人的思维的话,他不会讲出这样的话。"

作者:乐然

责编:李鱼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