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批评有时会适得其反

2007年12月13日

欧盟非洲峰会上,非洲国家元首对欧盟有关欧非两大洲自由贸易协定提出了激烈批评。世界报认为,这场争议表明,“欧洲虽然在非洲大陆大量投入,但却面临全面失去影响力的局面”:

https://p.dw.com/p/Cb8q
与默克尔相比,非洲人对胡锦涛热情多了图像来源: AP

“欧洲的政策和经济对这一发展态势并非没有责任。长期以来,非洲只是欧洲开发援助人员和军人的关注对象。外交政治家、甚至投资者都傲慢地回避非洲。从中东到中亚、从俄罗斯到中国,欧洲在世界各地积极活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制定与这些国家共处的准则,但非洲一直被置于黑暗的角落中。

其它国家,尤其中国和印度,正在不露声色地填补这一空缺。中国一年前就成功地组织了中非峰会,比欧洲早了一年。同时,中国把数十亿资金投入非洲的石油、金矿和钴矿资源,欧洲政治家们在里斯本谈判桌旁想方设法寻找与非洲交往的正确方式时,中国人毫不迟疑地在非洲创造新的现实。

例如在比利时的前殖民地刚果,中国人的谈判结果是提供五十亿美元贷款,其中二十亿美元用于刚中两国的矿山和石油合作开采项目。与此相比,欧洲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提供给非洲,更何况非洲的新伙伴中国并不看重人权和反腐败等非洲内部问题。欧盟以自己的纳税人为代价为非洲减免债务,与此同时,非洲却在中国人那里背上了新的债务。”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非峰会上批评了津巴布韦的人权状况,每日镜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指出:

“默克尔面对的指责是,她态度鲜明地指出中国或津巴布韦的法制缺点实际上不仅一无所获,而且抵销了为改善这一状况悄悄进行的全部努力,并造成对方产生十分抵制的态度。

事实上,只有大声提出批评和低声交谈交替使用才能给人权受到限制的地区带来更多的基本权利。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就是这种做法在高级层次取得成功的实例。1973年和1975年,当时的东方集团想把美国从欧洲排挤出去,并确定欧洲的战后边界。后者成功了,但前者没有实现。东方集团的共产党在人权问题上做出了决定性的让步,此后从捷克的‘77宪章’到东德民权运动,所谓异议人士都以这一让步作为抗争的依据。

这段历史教导我们,不能大声批评的保证没有任何价值,但批评的同时要加上明确表达的政治愿望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两者缺一不可。然而长期来看,合作不能建立在依靠对方施舍人权的基础之上。”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