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的“传说” | 媒体看中国 | DW | 17.03.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的“传说”

周五的德语媒体聚焦中国市场经济与改革。《新苏黎世报》刊文,试图破解西方世界流传的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的“传说”;《商报》则讲述了外企在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时的疑虑,以及学者们对于习近平改革意愿的讨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着关于中国国家机器的顽固传说:它牢牢把控着经济领域的一切",《新苏黎世报》周四(3月16日)一篇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文章在开头这样写道。"然而如果看一看数据就会发现,尽管中国还存在着计划经济元素,但是这个国家已经变得比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可能比北京当权者自己感觉上更加市场经济了。"

文章表示,在工业制造领域,目前70%的产品来自于非国有企业,超过80%的劳动力都在私营企业工作。

"在西方眼中,中国经济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是多年来充当这个亚洲国家增长火车头的(巨额)投资。……在2015年,投资占生产总值的43%,虽然比例仍然很高,但是比较2010-2013年间的峰值46%有所回落。而如果与其它国家相比就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并不特殊。当年日本的经济奇迹也是基于高投资,……韩国的发展亦是如此。"

习近平会信守改革诺言吗?

《商报》也在周四发表题为《习先生的诺言: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的文章,从描述全国人大闭幕前高票通过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场景开始,指出2017年对于中国及其政治领导层而言,是很关键的一年:经济改革将进入决定阶段,而北京将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目标是至少6.5%,"否则中南海的决策者们将担心失业率的增长。"

"但李克强也明确表示,实现这样高的增长目标并不容易。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发展,越难实现高比例的增长。此外,北京还想告别传统的世界工厂模式。北京将要在经济转型上投资3万亿欧元,以便实现习近平在宏伟计划《中国制造2025》中的目标。"

作者随后写道,光有钱是不够的,中国经济转型还需要专业知识。然而本来可以给中国提供帮助的德企、美企、日企,对中国越来越不信任。在这些企业看来,中国很多计划蕴含着的是未来的竞争,而非更多合作。

尽管在11天的全国人大会上,几乎每天都有高官对国际企业不吝美言,比如李克强许诺"中国将进一步向欧洲企业开放市场",中企和外企将受到完全平等的对待;比如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企和外企在同样地从《中国制造2025》中获利,然而面对这么多"不同寻常的友好"和这么多诺言,欧洲企业报以怀疑态度。

"批评指向中国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习近平,他本来应该在2013年年底就让经济改革的雏形基本出炉。……然而两项最关键的改革计划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推动国企转型和削减债务大山方面。"

文章称,一些学者质疑习近平的改革意愿--不是更少而是更多的国家干预;另一些则认为,习近平在致力于推动深远的改革。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学者米勒(Alice Miller)就认为,习近平与被称作改革开放设计师的邓小平有相似之处。她表示,作为改革者的习近平有希望在历史上留下像邓小平一样的一笔,不过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