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经过包装的批评 | 媒体看中国 | DW | 23.03.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经过包装的批评

“明镜在线”记者对于高克在同济大学演讲中“先扬后抑”的批评艺术印象深刻。而《新苏黎世报》则关注中国“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的机遇。

China Bundespräsident Joachim Gauck in Shanghai

演讲过后,高克与学生们交谈

(德国之声中文网)"明镜在线"(Spiegel.de)周三关注了德国联邦总统高克在同济大学发表的演讲,并对他的"批评艺术"给予肯定。标题为《尖锐的批评,漂亮的包装》(Harte Kritik, hübsch verpackt)的这篇文章指出,在高克为期五天的访华行程里,在这所上海名校的演讲应该是一个高潮--最起码从德国方面来看是如此。

文章接着写道:"高克选择了一个巧妙的途径,来向中国提出批评。首先他向东道主展开拥抱的双臂:对同济大学大加赞扬,对两国关系予以肯定--而且他还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赞赏: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有经济。"接下来转折点来了:"'对于某些发展,我们还是抱有忧虑的。'高克谈到了环境污染,提到了中国的贫富分化之严重程度甚至已经超过美国,而且他还问道,'那些完全走自己的路、似乎与官方路线相抵触的人有什么遭遇'?

最后一句话其实不算是一个问题,因为他知道答案。周一晚上,高克在北京会见了一些维权人士。其中包括律师莫少平和尚宝军。面对同济大学的师生,高克强调:"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无法持久替代个体的自由权利。"

"明镜在线"记者在上海撰写的这篇文章继续分析了高克在同济大学演讲的效果如何:"高克先是说一番迎合东道主口味的话,然后又继续发出警示。他回顾了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苦难,其实只是为提到'文革浩劫'作铺垫。现场认真倾听的大学生能否从耳机里听到对高克评价毛泽东政策的这番话的如实翻译呢?不过在会后一些年轻的听众表示对高克的演讲印象深刻,其中的批评也不容忽视。"

Joachim Gauck in Shanghai an Tongji Uni Staatsfahrzeug

演讲现场鸦雀无声,学生们非常专注地倾听

为了达到在提出批评的同时却不挑起矛盾、引起轰动效应的目标,高克又运用了一个技巧。作者接着叙述道:"作为昔日民主德国的公民,高克回忆起自己在独裁统治下的经历。……民主德国对自由的压迫,执政合法性的缺乏,政权可信度的不足--富有想象力的听众是可以由此及彼联想到中国的。"

"一带一路"与欧洲有什么关系?

《新苏黎世报》周三发表了上海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Maximilian Mayer撰写的客座评论,文章探讨了中国"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的机遇。作者开篇写道:"难民政策给所有的欧盟机构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数以百万计的避难者蜂拥而至,给欧盟内部的政治协调工作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避难系统和申根协议都已经事实上作废。欧洲党派政治出现严重的右倾趋势,各国不断滋生的民族自私主义使得欧盟集体决策机制的权威受到削弱。这是'欧洲的自杀',德国前外长菲舍尔不久前撰文指出,这是一种必需严肃对待的局面。"

尽管作者认为,菲舍尔对局势的估计未免带有末世论的味道,但是如何应对欧洲邻近地区目前的混乱局面,这是欧洲人必须要面对的任务。对于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答案自然是复杂的。不过作者明确提出,中国对外政策"向西走"的"一带一路"项目,可以给欧洲带来很大裨益。

欧洲与中国在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又与欧盟所面临的难民危机有何关联呢?文章进一步解释道:"现代的丝绸之路,与其说是给全球化的世界经济重新划定版图,还不如说是一个跨大洲、跨文化的和平工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北京的诚意,将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倡议来看待,而不要称之为新版本的门罗主义呢?认为只要有新的机制成立而且要在北京的领导下运作,就一定会给自由的世界秩序带来威胁,这样的想法是带有误导性的。"

作者接着指出,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是地区的稳定。"对于中国来说,通过人道主义援助来帮助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这样的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地区稳定,这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以及设立的经济特区,也完全可以和欧洲在希腊,甚至是在苏丹、摩洛哥或者埃及等国家的难民和移民政策机制结合起来。就算北京用基础设施建设联系欧亚的设想并非解决欧洲在其外部边境所面临问题的灵丹妙药,欧洲也必须充满创造力地区利用这个机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