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洋垃圾”时代的终结 | 媒体看中国 | DW | 04.01.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洋垃圾”时代的终结

过去中国可谓是工业国家的垃圾收购商,这原本也是个两厢情愿的买卖。但是自从中国的经济日益发达,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北京也对“洋垃圾”亮起了红灯。德语媒体注意到,欧洲国家面对这一变化有些措手不及。

中国国企豪购德国垃圾处理公司

(德国之声中文网)进入2018年,各国都有一些新的法律条文或者行政规定开始生效。而《南德意志报》记者则注意到中国月初开始启动的"洋垃圾"禁令。文章先是回顾了过去欧洲人习以为常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商品和越来越多的垃圾,这样的一个全球性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只要在德国找一处较大规模的港口加以观察就能发现:货船到港,装载着数以千计的集装箱。运动鞋、绒面夹克、眼镜架,这些几乎都来自中国。当这些集装箱卸货之后,新的集装箱已经在等候装船:它们装着满满的塑料垃圾。通过水路把垃圾运出去是笔合算的买卖,因为到亚洲的航运价格低廉--而且这些集装箱反正都要运回中国的。这些昔日以产品包装袋或者塑料玩具的身份来到欧洲的东西,现在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但是这样的景象将成为历史。中国国务院去年就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到2019年年底前,中国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这对于欧洲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问题,因为堆积如山的垃圾突然间没了去处。

《南德意志报》分析了北京作出这一决策的背景,尤其给中国环境造成危害的,是过去大量进口的电子垃圾。"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几乎全部以拆捡垃圾为生。他们的劳动条件往往十分艰苦。比如在广东汕头的贵屿镇,那里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场,接受体检的孩子里八成血铅含量都严重超标。那些无法回收利用的废物,常常就被丢弃到河里,或者堆在田间地头,最终还会随着生态循环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在大城市的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层则要求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所以北京政府必须要采取行动,不再顾忌世界其它国家。"

China Deutschland Müllexport

在贵屿,几乎家家以分拣垃圾为生

而作为酷爱收集和分类的国度,德国因为中国的垃圾进口禁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虽然德国计划到2022年将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标准从现在的36%提高到63%,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塑料要弄到哪里去?记者分析道:"根据德国垃圾回收业的计算,从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里每分拣出来1吨的可回收塑料制品,需要花费的成本在60到80欧元之间。"这样的成本使得回收塑料没有什么竞争力。"尤其是那些大型生产商,更愿意采购新材料,而不愿选择循环利用的塑料。况且一个垃圾处理场真正能够分拣出来可供大型生产商使用的塑料--比如用来制造沐浴液瓶或者是狗粮包装袋--也只占很小的比例。"

中国政府停止进口"洋垃圾"的命令让欧洲的垃圾回收产业陷入了混乱。行业联合会也指出,垃圾回收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在这种情况下,景气的经济发展又加剧了这一困境:因为人们的消费越多,产生的垃圾也就越多。"不过德国联邦环境署的垃圾处理专家则对《南德意志报》表示,德国应该将这一突然的变化作为契机,激励自己建立更为完善的循环经济。

瑞士的《联邦报》(Der Bund)也关注了中国这一决定对瑞士的影响。该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2016年中国从全球收购了大约730万吨塑料垃圾。从德国运往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垃圾就有150万吨--这是德国该类别垃圾总量的一半以上。当然也有垃圾来自瑞士。具体的数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每年瑞士消耗的塑料制品有大约100万吨,其中78万吨最终都进了垃圾场。其中只有大约10%进行了回收利用。"

"瑞士回收"(Swiss Recycling)公司的总经理盖塞尔哈特(Patrik Geisselhardt)就警告,瑞士不能犯和德国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不加以区别地收集塑料垃圾,然后再以某种形式进行利用或者是出口"。瑞士拉珀尔斯维尔大学的环境科技学教授本格(Rainer Bunge)也指出,塑料垃圾收集得越多,最后产生的无法循环利用的垃圾也就越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COM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