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施密特小看了中国

叶宣(摘编)
2019年4月3日

已故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国内和国际享有声望。他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年之后,形势的发展是否应验了他的判断?中国崛起是祸是福?德语媒体有所评论分析。

https://p.dw.com/p/3GAtU
Pressebilder von der Magnet China
施密特在一场中国文化年的讨论会上(2012年2月)图像来源: Körber-Stiftung/Marc Darchinger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施密特(Helmut Schmidt)诞辰100周年之际,他曾任发行人的《时代周报》基金会和华盛顿德国历史研究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举办了一场讨论会。与会者就施密特当年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发表了看法。《每日镜报》通讯员总结了会场上的发言。

"施密特作为政治家的成就之一是,他很早就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并以积极的态度关注这一发展。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民族。……在施密特对时任总理勃兰特的建议之下,德国1972年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比中美建交早了7年。"

包括社民党籍前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在内的一些施密特的同道者指出:"在战略上,施密特是正确的,但在其他一些方面,他则判断有误。施密特认为,中国在军事上没有野心,完全无意成为海上强国。他认为中国只是想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在技术上称霸的意图。现在人们看到,中国的航空母舰群已经开始服役,北京将珊瑚岛礁及其周边建成军事基地,并把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作为目标。还有人补充说,施密特对中国侵犯人权的问题也不感兴趣。"

有与会者指出,"在施密特的思维世界里,中国在美国和俄罗斯身旁崛起。他希望欧洲强大起来,但并不相信欧盟能承担起超级大国的角色。"

"为什么不呢?柏林自由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说,‘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西方必须接受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的事实’,因为经济实力会带来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这听起来像是一条自然法则。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欧洲不是这样呢?"

Bildergalerie China Geschichte Deutschland Bundeskanzler Helmut Schmidt Besuch 1975
施密特1975年访问中国,与夫人登上长城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

挑战与机遇

《商报》发表题为"历史性的机遇"的署名客座评论,指出此间人们对中国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文章称,视中国为巨大威胁的论调目前大有市场,但其实这更多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而美国和欧洲的战略利益差别日益扩大。

"我们所面对的中国问题与美国是不同的。对后者来说,中国的崛起可能构成一种威胁,但对欧洲来说,这一崛起在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上是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常被忽视的是,从人均富裕程度看,中国仅排名80。这相当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对历史上曾在很长时期里经济领先世界的中国来说,这并不能令人满意,同样不够理想的是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行榜上第26位的排名。

为了重返领先地位,中国不能再靠建立在大量生产廉价商品基础上的数量增长,而是必须作为高增值的创新产品的生产者,转而追求质量的增长。这就必然导致告别现有的分工。迄今的分工对欧洲,尤其对德国,是舒适而利润丰厚的。中国将日益成为我们产品的直接竞争对手。"

作者Stefan Baron认为,这并不是对欧洲的"进攻",因为竞争会让经济保持活力,不断进步。在分析了中国和德国经济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后,作者的结论是:"让人感到担心和忧虑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如何对待来自中国的挑战的方式。"

 

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