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捍卫人权不能含糊其辞

达扬(摘编)
2021年4月6日

H&M因不用新疆棉花而在中国遭遇的抵制风潮仍在继续发酵。而面对人权问题,企业应在何种程度表明立场,也是过去几天来德语媒体热烈讨论的话题。

https://p.dw.com/p/3rdNv
China boykottiert westliche Bekleidungs-Firmen
图像来源: STEPHEN SHAVER/newscom/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评论认为,西方企业其实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值极高,希望其整个生产链条都符合道德及伦理标准。但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以及各国不同的生产标准,又让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清晰的判断。这篇题为《捍卫人权必须旗帜鲜明》的评论写道:

“时装企业H&M对此有切肤之痛。该企业本来是做出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决定:早在去年秋季,该公司就已决定不再从中国西部购买棉花。有报道称,这里的维吾尔穆斯林少数民族被迫参加强制劳动。然而数月之后,现在该公司突然在中国遭遇了一场由政府操控的抵制浪潮,产品纷纷被店铺和网站下架。为了制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公司管理层在发布季度业绩报告时,被迫以华丽的辞藻盛赞‘中国纺织业所取得的进步。’此举又引发了另一轮批评浪潮,而这一次批评呼声来自欧洲的媒体和社交媒体。H&M的这一举措被看作是向中国投降。

人们当然可以提出批评和抱怨,但也不应忘记,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企业都对保障人权如此敏感。对德国来说,一些理所当然的标准,在其他一些国家却会引发疑惑不解,或者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西方时装公司当然可以为其供货商制定标准以及划出红线,但却无法强迫供货商执行这些标准。更何况,核查这些供货商是否在人权保障、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履行了双方的协定,就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了。”

Tableau | Xinjiang - Baumwollanbau | Uighren | 25.03.2021
人权组织称,新疆的棉花生产过程中存在强制劳工问题。图像来源: VCG/imago images

这场风波给我们了一个明确的教训:即在人权问题上,即使蒙受经济损失,也绝不能含糊其辞。一个在人权问题上躲躲闪闪的品牌,将会失去信誉。而在当今世界,产品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要想让一个企业在转瞬之间就使其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供应链都在道德层面上无可指摘,却无疑是异想天开。过去几个月,德国就制定供应链法所展开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的要求简直无异于让企业立即关门停产。

评论写道,面对违约的供货商,西方企业当然可以选择停止合作。但找到一个能够替代中国、又能达到西方标准的国家,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评论最后写道:

“总而言之,有一点是明确的:从长远角度而言,尽管困难重重,西方企业也必须从可持久性和伦理层面上规划自己的供应链。尤其是人权问题绝不应沦为众多生产标准中的一项附加选项。在采购决策以及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必须将保障人权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长期以来,经济界一直本着‘在商言商’的原则,闭口不谈道德标准,或者认为这些道德标准几乎是无法兑现的。但是一旦顾客将维护道德标准视为企业理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的态度就会立即发生变化。长期被经济界视为障碍的环保标准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是否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是一个不容讨论的话题。产品供应链是否注重可持久性发展、是否在道德伦理上无懈可击,也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目的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的企业,显然会占据优势。”

在披露新疆恶劣的人权记录方面,德国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显然功不可没。他在接受《经济周刊》采访时,再度对德国政府和德国企业提出批评。

“大众公司(在新疆)设厂一事在中国政府官网上被大肆宣传。大众工厂成了为其打压政策辩护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政府应表明立场并公开讨论强制劳工的问题。毕竟新疆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践踏人权的严重罪行。美国政府已经对本国企业发出警告,并实施了制裁。对于默克尔来说,她还有很多该说的事情没有说出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在保障人权方面具有特殊责任,但是一旦涉及中国,德国的责任感好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