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和谁决裂?美国?还是中国?

洪沙 (摘编)
2020年6月15日

美中之间是否真的有一天会“脱钩”?如果这一天到来了,德国特别是德国企业能否找到万全之策?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德国到底会选择谁?德国《世界报》和《资本》杂志分别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

https://p.dw.com/p/3dma9
Symbolbild Deutschland und chinesisch-amerikanische Rivalität
如果美中彻底"脱钩",德国企业该如何抉择?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M. Cui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世界报》发表题为"和中国决裂?我们对中国的真实依赖性这么大"( Bruch mit China? So abhängig sind wir wirklich)的文章。文章指出,此间同中国之间的关系对德国联邦政府而言已经成为一种麻烦。有消息称,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头羊一再敦促盟友们同北京保持距离,即便为此付出代价也应该在所不惜。而中国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德国也在被影响的范围之内。"在中国投下数十亿资金的德国企业担心,如果联邦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就范,那么他们在中国的生意就会受到影响。这些企业担心,如果经济和政治层面同中国的'脱钩'现象出现,那么就可能出现十分可怕的后果"。

文章认为德国人对中国的关系宛若走钢丝。文章引述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坎普夫( Dieter Kempf)的观点指出,"我们和中国合作的时候不能太天真。我们必须积极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 坎普夫的言外之意是指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太多。他说,新冠疫情暴露出国际供应链造成了多么大的依赖性。"减小这种依赖性,同时又不失去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引述坎普夫的话说:"中国可能是一个竞争对手,也是一个制度性的对手,但它对欧洲和德国而言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伙伴。被迫与中国完整地脱钩,这是不可想象的。这必将带来巨大的国民经济损失。可是没有人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文章假设,"那么,如果美国等其它国家看法不一样,就是要和中国脱钩呢?那将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他们催促他们的商业伙伴放弃在中国的业务呢?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今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威胁,要切断同中国的一切关系。在德国企业高层听来还是极端言论的观点,在美国却早就没了争议"。

文章最后写道:"美方代表一再敦促德国在引入5G通讯时放弃使用华为的技术产品。而且美方的压力早就超出了几个具体的例子。不能排除的是,德国和欧洲有一天可能必须做出认真思考,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他们需要做出选择,究竟更愿意和哪一个进行商务往来。"

中国不是第二个苏联 

德国《资本》(Capital)发表题为"中国令德国企业忧虑增加"(China sorgt für wachsende Ängste in deutschen Konzernen)的专栏文章。曾任《商报》主编的 Bernd Ziesemer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一方面在新冠疫情下,德国企业还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需要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德国企业对中国政策的担忧却也与日俱增。 

Huawei 5G
美国方面一再对德国引入5G通讯时使用华为的技术产品提出警告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文章在开篇写道,原定于9月14日举行的欧中峰会无法如期召开,一方面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从政治气氛上来看,这一峰会也不合时宜。"以前在这种场合下,欧洲人总是多说客套话,而顺带稍稍地批评一下。但这在现在也已经不可能了。太多的问题给'欧中'关系造成负荷。如果欧洲还不想完全丧失自我,那么华为、香港、中国的帝国主义项目--'新丝绸之路'、来自北京方面日渐增长的恫吓以及新冠时期持续不断的宣传火力都让'按照老路数来'变得不再可能" 。 

"再加上这种客套的峰会刚好在美国总统大选前两个月举行。这会对跨大西洋关系释放出一个错误的信号。因为美国无论是在哪个党派,对中国做法的愤怒和不满都在与日俱增,"作者写道,"欧盟肯拿出一些时间思考新的战略,这恰恰是一种好的做法。"

文章指出,"美国即便是民主党也有很多政治人物认为,美中之间的新冷战将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比喻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一个经济衰弱的苏联,西方国家可以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到苏东解体前采用政治及经济遏制战略。技术封锁成功有效。但是如果对中国采取同样的手段和做法,那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最终还会失败。中国经济的分量太重,因此很难去说服西方企业撤离这个市场"。

作者认为,"西方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的脱钩战略。到目前为止这个战略还不存在。比如在高风险行业放弃使用中国的科技(指代华为)或者要求必须严格平等对待中国境内所有的企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