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的二等公民 | 媒体看中国 | DW | 19.05.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中国的二等公民

本周五的德语报刊,将目光投向了西藏,剖析了中国当局大举投资背后的意图以及实际效果。此外,中国与欧洲的经济互动也吸引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德语媒体:中国的二等公民

(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Matthias Müller近期正在青海玉树等藏区走访。周五出版的报纸一共刊发了两篇由他撰写的文章。在题为"藏人的内心依然封闭"的报道中,作者指出,尽管中国在藏区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当地的牧民依旧不愿意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的当权者而言,西藏是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北京中央政府斥巨资推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扩建基础设施。中共当局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推行这一经济上合理的举措。即便在不适人居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在青海省的海拔5000米地区,临入冬前还有工人手持铁锹、铁镐在整理翻修碎石路面。偏远的山谷地区,如今还接通了互联网。年轻的藏区牧民也早已离不开智能手机。"

"但是",文章继续写道,"这些投资获得的成功却是有限的。花钱可以修建道路、搭建桥梁,但是却买不到人心。北京没能赢得藏人、维吾尔人等少数民族的民心,也难以建立起这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这一努力趋于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共当局并不打算保障这些地区以真正的自治以及宗教自由。只要少数民族感觉自己是中国二等公民,他们的不满与咒骂就注定会让中国构建国家认同感的努力陷于失败。"

在同一作者撰写的另一篇题为"城市里的沉默藏人"的评论中,藏区的城市化项目成为了焦点话题。作者注意到,中国当局希望通过快速城市化来提高民众收入,从而提振内需、拉动经济。

"而在藏区,推动城市化还有一个中央政府乐于见到的副作用:它有助于消弭藏族的传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靠的不仅仅是强制迁居、也不只靠课堂教学。更好的供水、供电、互联网接入、高速铁路、豪华宾馆--大为改善的基础设施能吸引更多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来到藏区。通过人数上的优势,后者的文化影响力也在增加。"

Deutschland ausländische Unternehmen

陶伯教授认为,中资收购库卡等德国企业,对德国经济是有益的补充。

德国《奥格斯堡汇报》则以"中国对德国有多危险?"为题,报道了东亚经济问题专家陶伯教授(Markus Taube)的一次专题讲座。

文章开篇先是盘点了几十年前日本经济腾飞的历史,指出当时西方国家觉得受到了日本的不公正待遇,担心失去对世界的主导权。"30年过去了,现在历史似乎又在重演。只是现在的威胁不再是日本,而是中国。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飞速发展,让一些德国人感到害怕。中国资本收购了德国本土的库卡、克劳斯-玛非等大企业后,德国政界都进行了表态。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危险?"

"陶伯教授认为,德国投资者在中国的经营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因此现在中国资本来到德国,并不应受到谴责。正在扩张、更为自信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它一方面在将低端工作转移到孟加拉、越南等低工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制造(更高端的)其他产品。研发、创新等工作,中国人则放到德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进行,这里有着足够的专业职员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

陶伯教授指出,对于中国人而言,被收购的德国企业最好还是维持原来的运营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对于德国劳动力市场当然是好消息。陶伯认为,中国在德国投资是对德国经济的有益补充。

同时,陶伯也注意到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手段,指出在中国的不少领域依然存在垄断的情况。"对于德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竞争关系扭曲。在一个自由化的经济体制下,弱者会自动被市场淘汰。但在中国,有些企业却能够获得国家支持。其结果就是中国产能过剩、价格压低,最终也危及欧洲的产业。不过,陶伯并不认为应当限制中国资本进入德国市场。他倾向于经常性的对话。"

该报作者在文章末尾还将正在降温的中国经济与日本进行了对比。他写道: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也在显著降温,今天,已经没有人再视日本为威胁。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