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科研开始转移-问题只是中国还是印度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7年1月29日

中国科研的进展甚至比国民经济的增长更惊人。按经合组织(OECD)预测,2006年中国无论在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数量方面都已跃居世界第二。在德国,科研和教育却严重地不振。德国和西方企业已经开始把科研工作放到中国和印度去。德国之声记者综合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9mIY
科研和教育是发展的命脉图像来源: dpa

中国科研今天到了哪里?

OECD中文官方网站称,据经合组织预测,2006年中国在研究和开发上总共投入1360亿美元,达世界第二。虽然比老大美国(3300亿)还差不少,但超过了日本的1300亿美元(南德意志报说是1290亿),把老四德国(630亿)更是甩得老远。

不过,中国的官方数字跟经合组织的预测差得非常远。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字,2004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843亿元人民币(约合23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2005年,中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总额为299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六位”。

中国官方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科研经费的增长幅度以10-12%的比例增长。但无论怎么增长,也不可能一年里增长了4.5倍哪。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呢?德国之声记者估计,这可能是由于估算和统计的方法与对象不同。中国的数字可能只是国家拨出的经费,而OECD的数字或包括企业的、民间的投入。另外,中国的军事科研费用是归在科研经费里还是军费里,情况也不清楚。

不管怎么说,中国科研方面的发展之迅速是无可置疑的。OECD还说:中国研究者在1995至2004年间增长了77%,目前拥有研究者92万6千人,同样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30万人)。中国科技统计网还说,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为国际重要索引收入的)达153374篇,首次超过德国,排在美、英、日之后的第4位,已占世界论文总数的6.9%。

在教育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中国官方网站说,2005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已达33930亿元人民币。南德意志报说,中国在短短几年里已经把教育支出的比例提高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3%。该报还说,90年代初,中国大学当年毕业的工程师人数已经超过了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到21世纪初,中国当年毕业的工程师人数更高达30万,比90年代初又翻 了一番。

中国科研将走向哪里?

1月24日,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在柏林推出其关于世界各国科研水平的最新调研报告。报告说,中国的科研投入将于2013年超过德国。根据上述数据的矛盾,这可能指的是国家的科研投入。

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的多利斯.菲舍尔指出,中国经济和科研现在走上了一条双轨战略的道路:一方面,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利用这个区位优势,把资本、技术和外汇从国外吸引进来;另一方面,政府大力发展高技术和技术教育,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准备。他说:“到不久前,还是第一个战略占统治地位,但大约从2005年开始,至少在政治层面上,重心转移了。”

德国的科研和教育又在哪里了?

据同样是OECD搞的“国际学生情况估测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缩写为PISA),德国在OECD国家里在同龄大学毕业生方面排在最后面几位里,同龄青年只有20%大学毕业,只比捷克、奥地利和土耳其强。而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是35%。德国目前严重缺乏工程师。德国工程师协会(VDI)总干事维利.福克斯说,目前德国有22000个工程师位置虚悬,其中北威州有4200个,巴伐利亚有3900个,巴符州有3800个工程师位置找不到人。

VDI主席艾科.雷曼指出这个情况的严重意义:“每个未能占据的工程师位置拖累了2、3个科研和贸易领域的工作岗位。据此,我们少占了7万个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价值创造。”

应该怎么解决德国科研的缺口问题呢?默克尔总理去年夏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的讲话中提出的是,“不能仅仅眼睛盯着外国专业力量。我们应该走到学校里去,对年轻人说:我们国家的未来在这里。”

南德意志报指出,默克尔的战略是不现实的。报名进入德国大学、高专电子和信息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甚至在减少着:2005年冬季学期有17678名学生在这些专业注册,2006年冬季学期则只有近17000人,比上一年还减少了4%。该报还说:“通过许多联邦州现在引入的学费,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对未来的中学毕业生吸引力更小了。”

一方面,德国科研的投入和产出停滞不前,或(据OECD)已经被中国超出,或(据BCG)即将被超出;另一方面,大学的学生不增反减,后备力量奇缺。德国科研的未来还在德国吗?这是人们不得不提出的问题。

德国的科研将走向哪里?

德国科研将来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更好地“请进来”。德国工程师协会主席艾科.雷曼感叹地说:“可惜我们这里有着很大的障碍。”他指出,现在德国移民法的门槛是年收入超过84000欧元的科技人员可以作为技术移民入境居留;但德国工程师当前的平均年薪只有60000欧元。他说:政界必须降低允许外国工程师进入德国的门槛。

另一个办法则是“走出去”,把科研拿到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去搞。

德意志银行新市场部主任玛丽亚-劳拉.兰泽尼女士说:现在,西方公司已经决定,对他们的科研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实行“国际转移”。据德意志银行观察,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00多个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其中包括戴姆勒克莱斯勒、波音和通用电气。在药业领域,印度已经显示出全球竞争优势。

西门子集团去年秋天在北京的研究中心开始运营,计划今后几年在那里和上海投资8000万欧元,招收300名科学家从事环境、能源和医疗卫生方面的研究。西门子技术合作公司技术部主任莱茵霍德.阿沙茨说,要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心研发“按中国市场情况最佳定制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要有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潜力。”

OECD科学技术部主任迪尔克.皮拉特认为,由于西门子等公司的贡献,中国研发领域的增长率“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好”。他还警告道:“OECD国家要想不落伍,必须让他们的研究和革新体系变得更有效益,这些国家必须找到新的道路,来跟上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的革新浪潮。”(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