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谈疼痛新疗法 | 在线报导 | DW | 09.08.200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德国科学家谈疼痛新疗法

足球场上,一名球员的鼻梁断了,但是在终场的哨音吹响之前,他几乎没有察觉。但是,也有一些时候,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理由,人也会有很强的疼痛感。如何抑制疼痛,德国科学家在这方面近来有了更大的收获。

醒来后,他会感觉到疼痛

醒来后,他会感觉到疼痛

看来,疼痛,并不是一个一是一、二是二的简单现象。致力于大脑研究的科学家们,现在正在利用先进的成像手段,探讨造成疼痛感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理清这一团乱麻。

汉堡大学附属医院已经退休的生理研究所所长布罗姆,在最新一期名为“大脑和精神”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标题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疼痛,肯定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状态,而不是一种纯粹以生理方面的因果关系便可以解释的现象。”这位1999年荣获德国疼痛学奖的权威专家表示,因为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所以,科学家们也应当在大脑中,寻找可以更好地了解疼痛,开发新疗法的金钥匙。

布罗姆认为,由此推论,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止痛药,也可以通过强烈的意识和愿望,减轻疼痛感,也就是说利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念,对付疼痛。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的苦行僧:他们有意给自己制造疼痛,但同时又可以自己控制疼痛的时间和强度。

他们通过对感觉的控制能力,提高了对疼痛的忍受能力。一名功底高的苦行僧,可以有意在钉满钉子的木板上,做出各种看上去很不舒服的姿势,令众人惊叹。但是,假如他在不注意的时候,被钉子刺到,那么他照样也会疼得大叫起来。

苦行僧控制疼痛的能力,和他大脑额叶前部的皮质有关。人大脑的这一部分,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变得特别大。它和大脑中负责感觉的中心,也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所谓的扣带,直接相连。额叶前部皮质最重要的任务,大概就是估计某种感觉,具有多大的意义,必要时可以控制它不要发挥太大的作用。额叶的神经通道,特别是其中和扣带相接的通道,也控制大脑对疼痛事件的注意力,并同时估计,这些疼痛事件,对肌体具有什么意义。

布罗姆写道:“根据额叶前部皮质赋予疼痛事件的意义,它可以加强人的疼痛感,或者反过来,它也可以通过激活人体的疼痛抑制系统,减轻人的疼痛感。”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即使鼻梁骨折,也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只想着进球,根本没有注意到疼痛。

这种解释,现在也得到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试验证实:科学家们向受试者发出激光脉冲,可以引起他们很强的疼痛感。但假如受试者需要聚精会神地解答难度很高的数学题时,那么同样的激光脉冲,此时在他们大脑的扣带区域所引起的活动,就会明显地降低。就是受试者主观感觉到的疼痛,也轻得多,尽管他们得到的刺激,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情况非常明显:人们不可能消灭疼痛,更何况疼痛作为人体自身的报警机制,对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疗法却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疼痛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征服疼痛。

对此,最新这期“大脑和精神”杂志的另一篇文章,做了进一步的介绍。该文章描述了催眠疗法对疼痛感的作用。米尔滕-爱利克森临床催眠术协会的彼德写道:“90%的受试者,他们疼痛感中的情感部分,也就是那些伴生性质的、让人难受的感觉,大为降低。”

如果确实出于生理原因,才造成患者非常强的疼痛感时,催眠疗法依然还是可以对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医治有效。“大脑和精神”杂志评论道,有了神经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支持,这种形式的疗法,很可能在近几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大小诊所以及医院的临床实践中。

德国波鸿的鲁尔大学出版的科学杂志“鲁宾”也介绍了新的、医治神经性疼痛病的可能性。这类疼痛病的致病原因,是负责传递疼痛感的系统本身,发生了故障。病变系统会不断地向大脑发出疼痛信号。波鸿大学的科学家迈耶、特根多夫和丁瑟,找出了慢性神经性疼痛病的生成机制,并研究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协助患者逐步地、有系统地训练自己不再感觉疼痛。

这三位波鸿学者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如果患者在更早的时期,就开始这种训练的话,或许还可以阻止所谓的“中心敏感化”过程。这样一来,他的疼痛病,说不定就不会转化为慢性了。按照科学家们的说法就是:“人们很可能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激活大脑功能,来取代对疼痛刺激的压制。”换句话说,就是医治疼痛,将意味着:重新学习感觉。

  • 日期 09.08.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xb9
  • 日期 09.08.2003
  • 作者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3x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