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大学城争夺年轻居民

2002年2月18日

在德国各个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处的-对市政府来说。那些大学城,尤其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大学城,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可谓费尽了心机。

https://p.dw.com/p/1rj9
大学城海德堡图像来源: Stadt Heidelberg, Foto: Herbert Braun

理由是很清楚的:那些“贫穷地区”的城镇,尤其是东部新州,每增加一个居民,便可从那些富州、富城镇给的所谓“各州财政平衡款”中获得每年约800欧元的补贴。当然,前提是,这个居民必须主要居住地在这个城镇。

然而,许多德国学生却仍然把主要居住地放在父母那儿,而在大学城只有一个“第二住地”。外国学生也相对集中于那些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大城市,在大学城有时连个“第二住地”都没有。于是,那些大学城就少收了很多的补助。

出于这个原因,不少大学城或其它学校所在城市开始收取一笔所谓“第二住地税”。征收这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学生把主要住地搬到学校所在地来。这笔税为数并不少。比如艾森市收取的“第二住地税”便是冷租的10%。

东部柏林旁边的波茨坦则采取相反的刺激手段。那里的大学给每个住在波茨坦的学生每个学期50欧元的所谓“欢迎费”。目的当然是吸引学生住到波茨坦来。但至今为止,效果并不好。在这个城市注册的15000名大学生中,目前只有350人领取了这笔钱。当然,波茨坦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柏林紧挨着它。学生们当然更愿意住在这个德国第一大城市里。

汉堡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主要住地不在汉堡。这给这个城市每年造成了5000万欧元的财政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堡打算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汉堡大学校长建议,向所有大学生收取1000欧元的学费。凡主要住地在汉堡的学生,就免去了这笔费用。只有不住在汉堡,或以汉堡为“第二住地”的学生才有缴纳学费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