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专家谈外国参股中国的银行

德国之声 一通2005年6月18日

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已同意出资25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双方6月17日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德国之声记者就中国的银行着力吸收外资对此间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采访。

https://p.dw.com/p/6nVP
建设银行将不再是纯中国属性图像来源: AP

美国银行还将致力在未来五年半里,考虑将它在中建银行的股份增至19.9%。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面临海外上市,而其上市计划又因为曝出腐败丑闻一再推迟的背景下,美国银行此举引起中国乃至海外金融界的密切关注。请听本台中文部记者一通发来的新闻追踪:

本来,外国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参股,并不新鲜。在美国银行参股建行之前,已经有多家国外或香港的银行通过参股,介入中国的交通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但此次美国银行的举动不仅规模很大,而且把矛头直指问题重重的四大中国国有银行当中的老二。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经济系教授多丽斯.菲舍尔分析外国与中国两个方面的动机说:“我想外国银行所瞩目的目前是中国的银行在财力上非常薄弱。中国政府在中期计划上力图使得国有银行能够在一个比较健康的基础上复兴,克服坏账和不断出现的腐败,但这样的努力归于失败。现在,显然中国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需要借助外来的参股,借助来自外部的压力,借助西方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的压力,来改造中国的银行。因此,中国方面对来自国外的参股表现出很大兴趣。”

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一旦到了上市之前,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舆论看得很紧。任何丑闻,尤其是腐败丑闻,都会影响到银行上市的成绩,也都会影响到海外投资者们的信心。但这一次,美国银行选择中国建行刚刚遭到比如张恩照腐败案重大打击之后,买入如此巨大的股份。

这在熟悉中国银行业操作,正在德国波恩国际经济一体化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学者林琳博士看来,似乎奇怪,但实际上是见怪不怪:“我可以理解,海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我记得当年我在中国银行的时候,中银国际的总裁刘金宝出事了以后,中银的股价暴跌,对我们国内的人说来,我们知道一般的人事变动是不会对银行的整体战略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但对海外投资者来说,出了大事,一般股价对暴跌,所以这个时候美国银行进入是个很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对海外投资者来说,不可能以高价买入。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好的压价的时机。”

多丽斯.菲舍尔教授在警告了外国银行盲目笃信中国经济热潮会无限延续下去之后,特别强调了这次中美银行界的大动作,其中还有来自双方的短期算计:“从中国方面看,动机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借此来改善中国银行界的名声,外国银行进去了,从外边看起来,就不是四个中国的问题很多的国有银行了。而且,中国人还希望能够得到银行上市的专有诀窍,希望借此改善银行管理,提高外部对银行内部机制的压力。”

因为算计并不那么具有长远战略的理性,所以中美两大银行同路,在林琳博士看来也未必能够形成深入持久的企业融合。因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国同行的加入,并非没有戒心:“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将来在银行竞争上会有很大问题。她资源占有太多的话,她就会对我们银行的战略上有些影响。比如美国银行在中国有分行,她就会希望我们中国的银行的业务和她尽量不会有太大的交叉。我们当然不希望在战略上受到他们太大的影响。我们不能抱太大的希望在短期内她就能够影响中国的银行,但是我们希望在长期上,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不要让他再象一般的国有企业一样,再不断把我们给它注入的资金,在再不断的丢失。”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