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社会

客座评论:“与病毒共存”在台湾能做不能说?

詹威克
2022年4月27日

台湾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最近日益增加,政府却采取大幅地简化通报程序、缩短隔离时间等等因应措施,但是官员并不承认这就是“与病毒共存”。

https://p.dw.com/p/4AUpk
COVID-19 Taiwan
台北市一位防疫人员在运送病患途中图像来源: Ceng Shou Yi/NurPhoto/picture-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叫做Omicron型的新冠肺炎(也就是中国所称的奥密克戎)是这波台湾疫情的主要病毒类型,确诊案例从年初的零星个案,到突然每日数以千计,说不紧张肯定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台湾过去两年一直自诩为“防疫模范生”,现在却不再公布确诊者足迹、缩小接触者的隔离范圍,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是学校优等生突然不再温习功课一样。

从官方的解释来看,虽然口中不说,但是似乎路线的确是朝向“共存”方向前进;总统蔡英文说重点是“减灾”、行政院长苏贞昌讲“新台湾防疫模式”。

但是对开放边境,中央疫情指挥官(台湾防疫最高官员)陈时中却是给了一个模糊不清、但是偏向否定的答案,就是“要看国际疫情而定”。
不同病毒

犹记得去年(2021)的五月中旬开始,台湾因为爆发大规模疫情而进入三级警戒,不但大家都要戴口罩、餐厅禁止内用、学校停课,到同年八月疫情才趋缓,但是已经造成八百多人因染疫死亡。

虽然当时造成疫情的是潜伏期较长、主要侵袭肺部、致死率非常高的Delta型病毒(德尔塔病毒),而这次来袭的是理论上潜伏期和传染期都比较短、主要侵袭上呼吸道、致死率低的Omicron奥密克戎型病毒。

但是因疫情而过世的八百多条人命对台湾民进党政府而言,心理上的打击不可谓不小,政治上也失分不少,就算是现在战略清楚,也就是求共存、不追求清零,战术上却谨慎小心。

Taiwan | Menschen mit Schutzmasken zum Schutz vor Covid-19 in Taipeh
4月26日的台北街头,来往行人都戴着口罩图像来源: Chiang Ying-ying/AP/picture alliance

此时彼时

2021年的那一波疫情发生时,台湾正处于缺疫苗的尴尬阶段,也许是学习到了经验,这次台湾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通过媒体、专家甚至政论节目的名嘴向社会大众解释Omicron奥密克戎型病毒的低致死率和高传播率。

这种强调“病毒流感化”的科普宣传看来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更何况如今大约八成上下的人口已经接种了两剂疫苗,而治疗药物也已经到手,轻症不再送院隔离,医疗量能虽然不敢说绝对没问题,但是状况已经比2021年好许多。

延伸閲读——台湾新冠疫情延烧 “共存”仍需克服两大关卡

另外政府一直宣导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的可能性,现在更有专家强调如果套用韩国的疫情模式推估,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1.6万人、确诊人数更有可能到350万到500万例。

听起来的确吓人,但是从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等地方的留言反应看来,大部分的人把这些警告看成是心理上“打预防针”、“做心理建设”,虽然不到气定神闲的地步,但是好像政府是希望能够达到“戒慎而不恐惧”的效果。

上海因素

台湾社会氛围能否接受“与病毒共存”没有办法确定,但是意外地来自对岸的封控措施帮台湾向共存的方向推了一把,各种媒体几乎每日都关注著上海的“动态清零”。

社交媒体上流传在对岸被禁的《四月之声》还有上海小区缺乏食物、不能看病、鼓噪、责駡官员等等的短影音和图片。

上海当地有不少的台湾人定居,台湾人对上海的认识和关系也比先前的吉林、郑州密切的多;台湾从病毒入侵境内以来,从来没有所谓的封城,所以看到上海所实施的封控措施,惊吓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让“共存派”的台湾人有了放弃清零的理由,而“清零派”即便不是销声匿迹,就算表达支持清零,也会立即被“围剿”,,但是多少显示了“共存”俨然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流。

如果说要判断台湾何时才会真正地“与病毒共存”?也许就要等到政府把社会大众的心理建设完全、才会听到官员嘴中说出“与病毒共存”这几个字,在那之前,台湾就应该还是继续“新台湾防疫模式”、尽可能“减灾”了。

 

詹威克:台湾出生的医界逃兵,曾经客居美国然后到英国从事媒体工作,也研究东亚历史,八十年代离开台湾,绕世界一圈后返台定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