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多家公益基金建立网站 提高信息透明度

2010年7月12日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不少公益性基金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而社会捐赠是其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些捐赠使用的透明度却远远不及基金会本身的发展速度,基金会中心网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现象.

https://p.dw.com/p/OGqd
中国人为汶川地震捐赠超过1000亿人民币,谁知道,捐赠用在何处了?图像来源: AP

截止到2009年末,中国境内的基金会已达1800多家,其中,2004年首次出现的非公募基金会每年以新创办200多家的速度发展,目前接近900家,同公募基金会的数字相当,已成为民间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后,中国人为赈灾捐赠的款项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

披露信息的严峻性

在这一背景下,基金会的公信力以及信息公开、捐款使用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便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今年7月8日,35家基金会及非政府组织在北京举行了"基金会中心网"启动仪式。这一网站设定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便是"信息披露"。该网站负责新闻编辑的王翚女士对德国之声谈到基金会中心网的目标时说:"公益组织需要把它的基本信息如财务信息、项目信息乃至捐赠人的信息逐步在网上公开,以便于社会大众都能查阅到。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此外,该网站还向基金会组织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王翚承认,信息披露已成为基金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严峻问题:"公益事业在中国已发展了20 、30年,捐赠额逐年递增,尤其像在08年汶川地震、今年玉树地震以及其他大型灾害面前,社会捐赠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但事实上,公益机构在使用这些捐款的透明度的问题,一直远远落后于他们接受捐款的速度。"在她看来,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那么,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公益事业很难保证其持续性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它们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很可能就会变得无以为继了。

基金会的公信力在降低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师、中国非政府组织专家吴强博士认为,目前,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公信程度正在降低,这是因为"国内的基金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在法律缺失的状况下,尤其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它们在实践当中出现了很多诚信问题,对捐款人不够负责的问题,有的甚至将捐款放到财政里面。这些都是同公益组织以及基金会目标的相当程度的背离。这也导致了它们在社会上公信力的下降。"

基金会的"自救"行为

不仅如此,吴强博士还认为,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创办中心网公布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救"行为。他说,目前的状况比较微妙,政策制定部门对基金会的公益性以及它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到底应该推广到什么程度,还是持相当的谨慎态度。

他说,与官方注册的基金会相比,大量草根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和一些非正式的基金会目前面临的处境更加困难,像万延海的"爱之行"研究所资金短缺的问题,还有去年出现的"公盟"事件。去年,公盟法律研究中心遭到偷税漏税的指控并被官方取缔,创办人许志永被公安带走,后来在缴纳罚款后才暂告了结。吴强认为,"它们反映出,真正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都面临很多法律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800多家显然是注册的基金会,推出一个提高社会公信力的中心网,当然有很积极的正面意义。但它是否能排除瓶颈,消除障碍,还有待观察。"

新创办的基金会中心网既不是行业协会也不是联合会。它目前以一个项目的方式在运作,并以自愿的原则,借网站为平台,公布基金会的各类信息。换句话,如果某家基金会不愿意公布信息,公众就没有办法在网上查阅到该家基金会的相关信息。这是向全社会提供的一个客观渠道,大家可以一同来判断,哪家基金会目前处在什么状态。王翚说,"这也是给基金会造成的无形压力。我们不作评判,我们只提供平台。"

作者:李鱼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