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外国企业走向中国-并购新潮汹涌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20日

尽管非典肆虐,涌向中国的投资潮仍然是一浪高于一浪。去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了外国投资的首选国,一年内吸引了近520亿美元。这些投资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新建企业,然而购买企业这一投资方式的重量也在不断增加。外国企业和银行越来越多地参股于中国企业。

https://p.dw.com/p/3lcG
MAN公司也打算在中国生产货车图像来源: AP Photo/MAN Nutzfahrzeuge AG

自从中国在一年半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越来越大。此外,中国政府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向外国投资者开放的领域不断增加,欧元的高汇率又驱使许多生产者走向低汇率的中国。于是,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不再是:是否能够成功地进入中国市场,而是:如何才能最成功地进入。

经过约8年的实践,人们纷纷议论,一度得到高度赞扬的合资道路带来的往往是困难多于优点。但建立100%的独资企业至少需要二至三年时间,然后企业才能活起来,才能赢利。现在在中国最新潮的是:并购。英文缩写是M&A(Mergers&Aquisitions)。

上海哈尔曼.黑默尔拉特与伙伴事务所的律师贝伦特-乌维.施图肯说,尤其高技术企业更喜欢走购买中国公司的道路。他的事务所已经成了第一批在中国专营并购业务的机构之一。

施图肯说:“今天,允许私有企业作为竞争者进入的市场空档转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灵活,通过平地而起新建项目来进入市场的做法往往太慢了。也就是说,人们在考虑,是否有其它方法,可以更快地进入市场。购买企业的做法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私有企业,还有在这里站住了脚的台湾企业,他们正在成长为竞争对手,首先是成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一系列企业也认识到,如果这些竞争对手发展得当,他们会在二、三年后敲欧洲的大门,到那里去做竞争者。于是人们便考虑,今天就进入这里的市场,试着买下一个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旨在最终保卫其欧洲家乡市场。”

近几个月来,并购业务聚焦于中国私有企业。虽然也有越来越多原国有企业上市求售,但在许多投资者眼里,这些企业的产权结构太复杂。即使在购买私有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也只有基于技巧和长年的中国市场经验才有可能得知,着眼的这个企业究竟值多少钱。

在企业评估方面,经济律师施图肯和他的同事们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您会发现,比如在合同审核方面要找到合同就特别的困难。假如那里有法律部,他们往往只有合同的一部分,经常要从子公司的什么地方把文件调来。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大型合同商那里进行企业评估,我们坐在一个资料室里,审核各种合同,而这些合同同时在旁边的房间里签署着。中国人为了企业评估先要制作出合同来,因为他们当初是击掌成交的,而外国人则要求见到文字。”

除了生产型企业外,近几个月来,尤其是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有兴趣购买中国企业,或至少参股。在外国投资者眼里,中国吸引人之外首先是其巨大的发展中的市场和低生产成本。

中国专家施图肯指出,相反,中国投资者在购买企业时则聚焦于购买技术和诀窍。于是,中国南部的电子集团TCL去年登上了报纸的显著地位,因为它购买了破产的施耐德技术公司的一些部分。现在,中国的Lung集团(香港恒隆集团?)正在跟德国飞机制造企业多尔尼尔谈判参股事宜。

施图肯说:“这是些拥有有吸引力的技术的企业,比如多尔尼尔或者施耐德无线电工厂,这是些拥有一个名牌的企业,比如杜阿尔,这是些拥有欧洲销售体系的企业,人们在施耐德和杜阿尔那里一定是看到了这点。也就是说,买一家企业,就买下了技术、品牌和欧洲销售渠道。同时,这又是一些便宜的企业,而他们便宜的原因往往是,他们未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成本结构,于是往往陷入了破产之中。中国人坚信,他们是砍价的世界冠军。在仔细观察后,比如现在在关于多尔尼尔的谈判中,他们就会考虑,把工资密集的生产尽管移到中国去,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而在欧洲只留下欧洲销售,也许还留下科研和开发,更多的就不留了。”

“谁不能掌握自己的成本,中国人就会来占有它,”施图肯警告说。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正确。业内专家估计,在中国的并购业务在二、三年内将会翻五番。

(凯尔斯汀.洛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