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墙外文摘:不再承认 BNO,外交部“颠覆政权”?

张平(摘编)
2021年1月31日

有评论认为,解释法律属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宪法职权,外交部宣布不再承认 BNO不具法律约束力。外交部“是想搞政变,颠覆国家政权根本制度吗?

https://p.dw.com/p/3odd1
Hongkong Hong Kong passport &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 (BNO) passport
媒体:中国外交部(甚至香港政府本身)承认BNO与否,并非有关证件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图像来源: May James/SOPA Images/Zum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言,为了反制英国实施新的 BNO 政策,中国将不再承认 BNO 作为旅行证件和身份证明。香港政府随即配合。香港《立场新闻》发表文章《笑什么?中国外交部大过人大》,作者“肠”指出,“有效旅行证件”于香港法例第 115 章《入境条例》第 2 条中有明确定义,基本上只要该证件在其发出国的法律下属有效,即符合定义;其中中国外交部(甚至香港政府本身)承认与否,并非有关证件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中华民国护照。

作者质疑,如果中国外交部的宣布不具法律约束力,香港政府采取的配合措施就是基于法律上不相关的因素,公然违反成文法的明文规定;如果中国外交部的宣布的确有法律约束力,《基本法》第 8、第 18、第 64 条,规定香港条例(而非国务院命令)为在香港实行的法律,全部都已经废除了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释法律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宪法职权。作者嘲笑道:“区区国务院外交部就想修改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律,是想搞政变,颠覆国家政权根本制度?”

林郑月娥连任与否,对中共治港无关紧要

习近平在听取林郑月娥述职报告时,虽表示关心、担忧香港的疫情防控,但充份肯定林郑“履职尽责”,表扬其展现出爱国爱港情怀,让坊间猜测林郑的去留各有各理。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中共只要林郑式的愚忠》,作者李平认为,实际上,随着中联办公开展示香港管治权,其改组比特首人选更引人瞩目。盛传中联办将大换班,换上与香港并无交集的中国官员,显示中共对治港人选、班子务求政治正确,只要林郑式的愚忠、林郑式的爱国者治港,并不在意对香港有无感情、对稳定繁荣香港有无能力。

习近平说,只有做到爱国者治港,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治权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各种深层次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香港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作者认为,只要看看他所赞赏的爱国者林郑月娥的治港成效,就知道所谓爱国者,无非是爱党者爱领袖者,只会是“愚+忠”。由此也可断言,林郑月娥是否连任,对中共治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谁能做到“两个维护”,是否正合朕意。

China | Präsident Xi Jinping und Joe Biden
拜登上台后和“老相识”习近平将如何首次会晤?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Ng Han Guan/dpa/picture alliance

拜登时代,中国的气候牌不好打了?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气候问题将成为美中的新角力点》,作者黎蜗藤指出,《巴黎气候协议》对中国要求非常低。当时中国不但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家,碳排量更遥遥领先,GDP总量也稳居第二,但中国依旧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基本上“有益无害”的,有权利无义务,中国“承诺会减排”并非义务且不受监管。特朗普退出气候协议之后,中国俨然成为“新的气候拯救者”,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作为值得信赖的大国形象”的标志性话语。

作者认为,拜登要在国际舆论上打个翻身仗,在气候问题上对中国施压,正是一举两得的事:显示美国的领导力,又打击中国“新的气候拯救者”的形象。而且,如果民主党的“绿色新政”得以推行。那么美国必然大规模能源转型,这必然在绿色能源产业上和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由此可见,在拜登时代,美中在气候问题上的交锋必然大于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最重要角力点之一。

拜登抗中,能否成功领导“打群架”?

台湾《风传媒》发表文章《他们都说美国持续抗中,真的假的?》,作者乌凌翔说,拜登政府有没有能力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光说不练,那真是继承了特朗普的对中政策。但要说有,显然凭美国一己之力,不足以压制中国,特朗普已经试验过了一回,至少效果不佳。所以拜登才一再强调要联合盟友,媒体称之为“多边主义”,其实就是改“挑单个”为“打群架”的意思。

作者强调说,国际关系讲究的不只是己方的绝对实力消长,还要看对手的实力增减,也就是要看博弈两方的“相对实力”。这就牵涉到中国本身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实力的增长,以及是否也有本领能扩大朋友圈。若论中、美的朋友圈势力拉踞,欧洲是必须关注的重点。只怕拜登未来忙于消灭疫情,等恍过神来,欧洲朋友往东走远了不少。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