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封闭住宅小区”的利益之争 | 经济 | DW | 25.02.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取消“封闭住宅小区”的利益之争

近日,中国政府推出新政方针,意在取消“封闭住宅小区”,希望改善城市拥堵的现状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有关政策公布后,便立即引来舆论的广泛质疑。

(德国之声中文网)2月21日,与推出其它许多政策的方式一样,中国政府突然推出新政,叫停"封闭住宅小区"。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官媒报道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就此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该规定一推出,立即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媒体以及相关新闻的讨论区内,疑此新规的声音占据主流。许多民众认为取消"封闭住宅小区"对小偷和拐卖儿童等不法分子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另外,政策层希望看到的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位紧张,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等正面效应也受到网民的广泛质疑。

China Jüdisches Shanghai

除了封闭式小区,中国还有许多其它的居民区传统

有关安全的质疑

国务院新出台的规定对于北京的郑先生来说本是一大利好消息。他是北京市政府各种小区改造项目的承建商之一。新规定意味着他又有许多新项目可做。但平心而论他也并不看好有关取消"封闭住宅小区"的政策。因为单独就北京的各大小区来说,安全问题就已经令人十分头疼,如果该政策要在全国范围落实,"就更没谱了"。

在郑先生看来,相关新规执行起来的阻力首先在于现有居民对安全的顾虑。因为没有围墙的小区就像古代"坊"的概念,但"古代没有汽车,没有贴广告的,没有这么多快递的送餐的 ,也没有人贩子",郑先生如是说。其次,还有一些涉及居民利益的实际问题。因为中国房产的面积包括公摊面积,也包含小区内的面积。"封闭住宅小区"取消后,建筑面积应该有所改变,同时开发商交给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应有所调整。因为原来属于开发项目的道路变成了公共道路,这就必然会引来各种利益之间的纠纷。

有关物权法的质疑

而打开"封闭住宅小区"后原有房主公摊面积变为公共面积的问题也是除了安全隐患以外,民众争议的最大焦点之一。名为"章鱼哥艹你妹"的网民像其他许多网民一样,在相关新闻下对新规定与物权法的冲突提出质疑,指出:"凭什么你一个文件就可以决定我的财产?我们小区的街道是你的吗?绿地是你的吗?"

就此,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表态称,相关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和有关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理念"。程新文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一意见属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关业主的权益保障问题,中国还将有一个"通过立法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作为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将予以"密切关注"。

北京先当试点?

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也有许多人要求北京应该率先成为打开封闭式小区的试点城市,如果效果良好,可向全国推广。北京市内的许多中央直属机关及政府和军队的家属居住区实际上都属于"封闭式小区"的范畴。相关网络舆论的声音所针对的也是这些政府机关和军队的大院。

Bildergalerie Wohnen - Nachbar wie geht’s

在德国,很少能看到中国式的“门禁社区”

以郑先生的经验,新规定出台后,开发商也会"变相扭曲"有关规定,寻找与河、山紧邻,或靠近政府机关的地皮继续开发封闭式小区。如果附近没有这样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发商还可以通过修建商业圈,实际上依然把小区"围"起来。如果到时其它封闭式小区果真被叫停,这种小区的利润空间就会更高。

"封闭住宅小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时也曾有大举进入德国的趋势。参考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做法,当时也有不少德国大城市中的所谓"高尚住宅区"修起了围墙和只有通过身份验证才能够进入的大门。在当时德国媒体大范围的质疑声中,公众舆论也形成了一股抵制封闭式小区的力量。所以,"封闭住宅小区"终究没能在德国流行开来。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