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印度电影史上的德国人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25日

世界上,印度电影的出版量最大,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有谁知道印度电影制造的起源同一个德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https://p.dw.com/p/4bJZ
印度影星在孟买图像来源: AP

1924年,印度人希曼苏莱尔只身来到德国。他想到德国来向电影同行取经,推动刚刚开始的印度电影事业。他带来的设想是,将世界几大宗教拍摄成电影系列,而系列之首便是西方的基督教。德国巴伐利亚的宗教节日不胜枚举,希曼苏莱尔在那里亲身体验节日的同时,还目睹了当地人怎样将宗教故事一一表现出来,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他决定在巴伐利亚寻找合作伙伴,找到慕尼黑奥斯特麦尔兄弟。那时,奥斯特麦尔兄弟正开办着一个叫做艾梅尔卡的电影制作室。

希曼苏莱尔不愧为律师出身,他雄辩的口才很快就说服了合作者放弃起初拍摄基督教题材影片的设想,转而将释迦摩尼的传说推上电影的主线。

对艾梅尔卡电影制作室来说,这一计划不啻是一次经济上的冒险。好在希曼苏莱尔说,由他来负责筹集拍电影的资金。此外,人们对外国影片的吸引力还抱有幻想,这种幻想并不是空想,它有一定的事实作用依据。1921年,焦伊.麦伊斯拍摄的“印度墓碑”大获成功,这一范例说明,外国题材影片在德国也会有市场,甚至能够开创局面。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代,老百姓对生灵涂碳的日子还记忆尤新,在这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里,人们产生了对神秘异国的向往,对陌生世界的崇拜,于是“1001夜”这样的故事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众读物。

现在,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希曼苏莱尔,他不仅可以在真实地点拍摄场景,而且演员也不必重抹油彩,充当深色皮肤的南亚人。一切都是真实的!也许就会凭借这一点电影一炮打响!同UFA竞争艰难的艾梅尔卡电影制作室瞄准的是同希曼苏莱尔合作的经济价值。

奥斯特麦尔3兄弟中的老二弗兰茨-奥斯腾担当这部影片的导演。在他的率领下,设制队终于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探险之旅”。奥斯腾曾做过战地记者,不畏艰险。他特别懂得可以带来成功的秘诀。他不间断地为国内媒体提供在印度拍摄电影的各类信息,用今天的话说,他开始了广告前期宣传,或是媒体炒作。

印度自然不是德国:奥斯腾一行在印度的电影活动队时时刻刻都有30头大象的伴陪,它们是当地君王出于善意无偿捐献的。这些大象如同过节一般,周身披挂着金银珠宝,价值45万金马克,合今天大约10万美元。这阵势持续了5个月之久,拍摄队拜访了全印度最重要的宫殿和名胜。印度的旱季炎热难耐,骄阳下电影胶片有烤化的危险,人呢,身着戏装大约1000名请来在电影里跑龙套的当地人都想到树荫下乘凉,只有警棍才有可能将这些人重新召集到拍摄现场。

影片最后定名为“亚洲的明灯”,至少在德国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片子。英国国王曾亲自观摩了“亚洲的明灯”。

一炮打响之后,希曼苏莱尔很自然地愿意继续同德国同事的合作。他们继续合拍了几部片子,都是由希曼苏莱尔的妻子戴维卡.拉尼扮演的主角。有一次,他们在柏林工作的时候,戴维卡亲自向那时的影坛巨人弗里茨.郎、迪特里希以及帕布斯特求教,得到他们的指点。30年代,戴维卡成为印度红透半变天的影星。

1934年,希曼苏莱尔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孟买交谈",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立公司时,奥斯腾亲往印度孟买,在恭贺老友事业腾达的同时,还带去了德国摄影师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旨在向印度同事传授技术以及美学方面的特殊知识。

此后,奥斯腾本人就留在了印度,常驻于孟买。后来的4年里,由他执导拍摄了16部片子。这位在德国只被看作是“二流导演”奥斯腾现在可以在印度大显身手了。希曼苏莱尔把他从欧洲电影界学到的知识同他在印度受到的知识分子影响如甘地的影响相结合,拍出一系列含有社会批评因素的娱乐片。

希曼苏莱尔的“孟买交谈”成了印度电影的摇篮,很多后来成了电影界名流的演员和导演最初就是从“孟买交谈”开始电影职业生涯的。孟买交谈后来也成为印度几大电影制片厂之一。

1939年8月,奥斯腾正在拍摄影片“堪感”时,被英国派驻印度的殖民总督下令逮捕。他以及他的摄影师一道被当局驱逐出境。此时,纳粹已向伦敦发动了空袭。于是,影片“堪感”的后半部分是在没有德国人的参与下完成的。

64岁的奥斯腾只好返回故乡。在慕尼黑,他原先的艾梅尔卡电影制作室已归顺于巴伐利亚电影厂。1956年,奥斯腾去世。直到今天,他在他的祖国德国仍然鲜为人知,但在遥远的南亚印度,作为电影之父的奥斯腾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安娜.赫尔贝格 / 尔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