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南都赵紫阳促习近平改革

anonym.Chinesisch2012年1月17日

《南都》副刊发表纪念前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文章,临终有言"广东能有今天...耀邦、紫阳功不可没"。朱健国就此撰文,认为此文意在党内新老改革派呼吁为赵紫阳平反、推动未来中国领导人进行改革。

https://p.dw.com/p/13CVp
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因反对镇压“八九学运”学生而成为“国家囚徒”图像来源: 64memo

2011年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副刊"大家"令人震撼:以整版篇幅并配以回顾照片悼念前中共改革派领导人、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其中振聋发聩之句,为任仲夷临终前的政治遗嘱:"广东有今天……耀邦、紫阳也功不可没。"--言外之意,赵紫阳不平反,天理难容!中共若连党内功臣都不能宽容,中国岂能和谐?

这是赵紫阳1989年5月19日被迫含冤辞职二十二年、2005年1月17日病逝六年来,中国媒体首次公开出现为赵紫阳评功鸣冤的文字。虽然短短 一句话,虽然南都报只是一个省级媒体,但却如同夜空中惊现一颗公开号召为赵紫阳平反的信号弹,从广东发出,飞向北京,震动全国--在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共 党内改革派又从广东集结,开始公开呼吁为赵紫阳翻案昭雪。

题为《永远的怀念写在任仲夷画册<岁月痕迹>出版前夕》的悼念文 章,撰稿者为任仲夷的最后一任秘书潘东生,他跟随任仲夷七年之久。笔者十年前数次采访任仲夷,都是由潘东生安排。印象中,他严谨而不多发一言。

多年过后,此次竟然借纪念任老而大胆为"囚徒总书记"赵紫阳评功鸣冤?他难道不知,纵然任老不在世了,但此时披露任仲夷如此犯禁逆言,既可能对任老家人不利,也会影响自己的仕途?显然,他身后有着强大的支持者,让谨慎的他能够在十八大前的微妙时刻推出重磅炸弹。

这从文章中引用前广东省委副书记吴南生写给任仲夷的挽联,可见一斑。其"神州痛失骄子,岭表永怀至人"的挽联,也是对曾为广东省委书记的赵紫阳的哀挽。由此可以推断,任仲夷秘书潘东生藉悼念 任仲夷而吁为赵紫阳正名,绝非只是私人意见,而是代表着党内新老改革派的集体呐喊。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题图照片,是"任仲夷与习仲勋亲切握手愉快交接班"--1980年11月15日,任仲夷南下广东上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作为前任,热烈欢迎任仲夷,英雄相惜,欢快交接改革接力棒。照片上,习仲勋开怀大笑,趋前双手紧握任仲夷右手--对任仲夷开拓广东新局面无限信任;任仲夷则对习仲勋恭敬含笑--对习仲勋在广东的"改革破冰"战绩衷心敬佩。

潘东生的纪念文章为何要以"任仲夷与习仲勋亲切握手愉快交接班"照片为主题照?表面理由有二:其一,任仲夷逝世于2005年11月15日,正好是他来广东上任的同日--来到广东是11月15日,死在广东也是11月15日,冥冥之中,是谁 在这般奇特地安排?其中的深意莫非是,既然你任仲夷死于来广东之日,那么你的死表明你必将以另一种形式在广东新生?这一"任、习交接班"照片,让人想起, 任仲夷主导和影响广东改革开放整整25年!任仲夷之魂还将继续推动广东坚持改革,即使后任想倒退,任仲夷也绝不会答应!今日任仲夷画册《岁月痕迹》出版, 就是要像"朱镕基四卷"出版一样,就是要重振改革,反对"胡泄"(胡锦涛让改革泄气倒退)!

其二,今日皇储习近平乃习仲勋之子,有"任、习交接班"照片,可以有助汪洋密切与习近平的关系,顺应汪洋如今既要紧跟胡锦涛,亦要与皇储更紧密的战略需要,如此则可掩护潘文中大胆赞扬赵紫阳的敏感之言--让一些害怕或反对公开吁请还赵紫阳清白的人有投鼠忌器之难。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潘文更深意向是:肩负"以悼念赵紫阳促习近平坚持改革"之重任--任仲夷与习仲勋亲切握手愉快交接班的照片,展示了任仲夷发扬习仲勋在广东的改革精神,以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将广东推向了中国改革之窗的高峰,让广东成功完成了"二次北伐".凭吊如此动人历史遗迹,习近平哪怕不具政治远谋,但只要还稍有人性孝道,当思十八大主政登基后,努力继承父亲遗志,如任仲夷"无私无畏,一身正气,坚持真理不退缩"一样,将胡锦涛制造的"改革倒退潮"彻底扭转,重新启动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改革开放。这才能不负父亲习仲勋在饱受极左文革苦难时,仍然对儿子的悉心养育!

借任仲夷画册《岁月痕迹》出版,让广东人怀念"改革广东"的黄金时代,以此推出任仲夷的"政治遗嘱":"紫阳也功不可没"--中国再出发应从呼 吁"赵紫阳必须平反"开始!由宣传任仲夷的"政治遗嘱",亮出"任仲夷与习仲勋亲切握手愉快交接班的照片",由此逼习近平上承父志下顺民意,再启改革。如此迂回委婉,苦口婆心,天衣无缝的"说项"谋略,真是"可怜天下改革心",习近平若对此无动于衷,那就真是"中南海的气数 尽了"。

作者:朱健国

责编:吴雨



朱健国简介

朱健国,本名朱建国,杂文家、学者。1952年5月生于湖北洪湖,现居深圳;曾为《南方人才市场报》副总编,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深圳记者站站长、主 任记者,《大公报、大周刊》主笔兼新闻部主任。主要作品:《不与水合作》、《早叫的公鸡》、《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谁逼官贪》、《东方健民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