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华男西女恋:成也文化,败也文化?

徐荔媛2003年1月8日

原来好莱坞一直就给世人一个错误的印象,让华男与西女的组合充满文化幻想色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杜拉的‘情人’,然后就是‘国王与安娜’。可是在真实的跨国婚姻里,文化往往显得处境尴尬。

https://p.dw.com/p/36oR
华男西女恋-有周润发在电影里打前站图像来源: AP

一开始我们就被误导了

我曾经试图寻找它的蛛丝马迹-我坚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何况这是一种以肤色为注脚,以多文化为背景的组合,而且男女主人公是迥异的两类人-确切的说,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男人和栗发碧眼的德国女人。但很快我发现,也许一开始,我们就被误导了,被旷世奇情的小说和它们的仿效者电影制造的文化迷幻误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杜拉的‘情人’,风流倜傥的华裔富家子弟与法国少女抱憾终生的美丽恋情。然后就是‘国王与安娜’,就连好莱坞才女朱迪.福斯特也在我们的发哥面前显得那么怯生生和娇小可怜-那一刻真是让华裔男士大长威风!

在类似这样西方式的文化想像中,华裔男子只有籍财富与贵族身份,才能够一改西方优势语境下的黄色人种普遍的偏矮形象。换一句话说,华裔男子,在西方的偏见中,首先是身材短小,不管物理身高是否真的如此。那么,要与西方女子-大多是普通女子-平起平坐,就必须有垫脚石-要么财富,要么地位,要么外交官般能言善骗,要么就得是善于另类表达的艺术家。

这样的印象至少给许多华裔男士造成了自卑情绪,而且不意间也助长了文化隔阂的威力。可我们现实中的华男与西女的婚姻呢?文化到底是那块绊脚石呢,还是一块垫脚石?

个例一:当艺术被生活磨平了以后

军不能称得上是个艺术家,但也可以算是准艺术家吧。他能弹一手漂亮的钢琴。当Dora姑娘第一次从德国到中国N市学汉语认识军的时候,军还只是音乐系二年级的学生。

如果说当时军还不善言谈,不论英语还是德语,那么音乐就是他和她最直接的语言-音符中早已谱就了那么多风花雪月和柔情万种,语言又何及万一?而德意志民族是公认的最崇尚音乐的民族,来自音乐之乡的Dora自己也会弹点儿钢琴。当他和她四手联弹那一曲曲的浪漫时,Dora动情地说:“军,我要和你在一起。”

为了这句诺言,Dora在此后频繁的书信之外,又两度把自己也变成鸿雁,飞去中国,和军在一起。这期间,军毕业,随后在一家电视台当主持人,工作很好。而他与Dora的跨国情缘也持续了三年。

“军,你来德国吧,我要和你在一起!”Dora再一次说:“你有才华,你能够在中国的电视台工作,在德国也一定可以!”Dora的一往情深让军深为感动。他考虑再三,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了工作,奔赴德国与Dora结婚。

在初来德国的日子,除了Dora,军一无所有,而且一句德语也不会。但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爱情支持和温暖了双方。军开始从头学德语,打杂工,起早贪黑地做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工作。慢慢地,他们的家从无到有,到应有尽有。最后,两人都顺利地找到工作,买了车,买了房子,并且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然而,等到一切都渐渐好起来了的时候,矛盾却在悄悄地产生。Dora的事业蒸蒸日上,而军仍然还是个靠出卖体力的蓝领工人。先前以为军也能在德国的电视台发挥才华的想法显然过于天真。无论军德语说得再溜,他都还是个外国人。而且更要命的是,他还执意要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生活。

矛盾最后的导火索竟然是前来探亲的军的父母。一如家家上演的公婆与媳妇间矛盾激化,最后都转移到夹在其中的军身上。可是军说:“父母再有不对,她都不应该当面跟我吵、指责他们。”经过几年异乡生活之后,军坚信,再怎么样,他都改变不了是个中国人的事实,他必须首先孝敬父母。“这也许就是文化差异吧,”军说。

但Dora却因此认定这是军的软弱无能,并对他百般嘲笑。军没有回应,为了儿子,他希望把家维持下去。但是这改变不了婚姻失衡后愈演愈烈的趋势。最终,Dora提出离婚。军留下所有给Dora,包括宝贝儿子,一无所有地走出那个历尽风雨的家。

漂洋过海近十年,一切烟云已成空。军最后不无苦涩地说道。

算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艺术家娶洋媳妇成了不大不小的潮流。正是在这些崇尚艺术的洋媳妇或多或少的帮助下,一大批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迅速与世界接上轨。然而婚姻呢?婚姻不是行为艺术,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家常便饭。等到艺术光环消失了之后,现实的惨淡往往造成更大的心理失落。于是,婚姻的褪色、裂变也往往成了难以避开的暗礁。

个例二:平淡是真,与文化无关

新先生的坦诚是让我吃了一惊的。尽管在外人看来,他和德国夫人艾女士的生活和和美美、相敬如宾,但新先生还是道出了内心的忧虑:“我担心艾对中国文化会渐渐失去兴趣,共同感受也会因而减少。”

十几年前,新先生和艾女士在德国认识。新先生在中国学的是德语,毕业后工作了一两年,然后到德国的T大学继续深造。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留学生还不多。新先生的生活也过得很常规平淡,除了学习、打工,还是学习、打工。

有一天,他在大学的Mensa(食堂)里忽然被一个有些羞涩的德国女生拦住了。“请问-”她居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一边翻开一本厚厚的中文书, “请问,这句话我读不太理解。你能不能帮我?”那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它成了此后新先生和艾小姐进行语言交换的缘起。新先生一丝不苟地为艾解释或修改中文,同时,艾也在学习上热心帮助新先生。艾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与新先生间的互相理解也日益加深。终于,相处四年后,两人结合了。

新先生说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艾很善良、聪明、忠实。那么我呢,我想她看上我的也是我的善良、聪明、不随大流。”这种关系很对等,婚姻因此也没有大起大落。

此外,两人在中国文化研究上能够志同道合。毕业后,新先生后来找到一个在大学教课的职位,同时一边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艾则间或做些翻译的活儿,两个人保持知识分子的简单的生活方式。

尽管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新先生还是认为自己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不深。由于自小离家上学、工作,新先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他不去刻意地保持某种习惯,或曰传统,而是随环境自我调整。他不强求艾因为家庭而改变太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总和艾一起分担,比如做饭、熨衣服,如此琐屑的家务。

新先生的随和也使他很容易溶入艾的德国圈子。但因为艾性格内向,新先生也渐渐疏远了中国人的圈子。“但我比较担心的是艾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小,这样下去,眼界也会越来越受限制。”新先生特意安排了一些小圈子聚会,鼓励艾去结识一些新朋友。艾的闺中好友一个个都忙于各自的生活琐屑了,艾确实很寂寥。在去年的圣诞聚会上,我看到艾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做中国菜,一副很贤惠、很满足的主妇的样子,我看到这背后的不易和努力。

家庭生活需要长时间的去维护,去创造,尽管它平淡是真。新先生和艾女士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婚姻,在时间的流里不算长,但也不短。经过长时间的淘洗后,罩在这个婚姻上的跨文化、跨国籍、跨人种等条条框框最终一一褪去-它其实更像男人与女人间的一段平凡而真实的情感,与文化无关。

我知道你就在躲在电脑屏幕的背后,注视着这一对对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婚恋,心情复杂。

你其实自视很高。你学业优异,事业有成,生活品质高尚。你自认为在留洋男士中属鹤立鸡群之辈。可是你不堪身边一群所谓时尚开放的中国女子的聒躁和浅薄。你渴望一份同样超凡脱俗的恋情,以配得上你对感情生活不菲的期待。

你当然性格开朗,思想活跃,给众多的洋妹妹们很open和easy-going的印象。你大谈贝克汉姆和Nirvana乐队,观点一点儿也不落伍。你很容易在金发碧眼中一鸣惊人,因为你有东方的外表和思想,让她们浮想联翩。

于是,时不时有德国妹妹向你暗送秋波,你处理得并不保守。是啊,她热情、坦诚、独立,出于爱的近乎野性的炽烈,这些都是在中国MM身上难觅的优点。但是,你一想到“文化背景”、“文化隔阂”之类的字眼就泛起隐隐的忧虑。To be or not to be?

是啊,黄白结合的爱情故事听起来太多,要品出真味恐怕还得自己来。本文的两个小故事,你也许不会太当真,但也不妨把它们充当两剂板蓝根,提防着点儿爱情感冒。

事实上,中国文化是最善于兼容并包的-我知道“你”的数量正越来越多,胆识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你”不再只是观望者,而是跨文化婚恋的真实的体验者。那么,“你”的故事,也说与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