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出自印刷世家的杂志大王鲍尔(22)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5日

媒体界在德国100富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一片阵营:施普林格尔,贝塔斯曼,雅尔,WAZ。几乎所有这些媒体大集团都是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中年人”。惟鲍尔是个例外,它已经有了近130年的历史。

https://p.dw.com/p/4kct
2003年12月3日,海因茨.鲍尔在汉堡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图像来源: dpa

在回顾历史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鲍尔出版社的数字:鲍尔出版社集团在13个国家,共出版发行120种刊物,总发行量达1760万。鲍尔集团共有6000多名员工,在德国有4600名,在外国有2100人。2002年,鲍尔集团的营业额达17.1亿欧元。

在德国的电视广播节目刊物领域,鲍尔集团占有52.5%的市场份额;在妇女刊物领域,鲍尔集团也占有了38%的市场份额。据调查,一半的德国人(49.8%)阅读鲍尔出版的刊物中的某一种。今天的鲍尔集团当家人叫海因茨.鲍尔(Heinz Bauer),他2003年初的财产额为30亿欧元。他的集团在德国未进入媒体集团前三之列,但他的财富地位却相当靠前,这是因为,鲍尔集团至今仍是一个家族企业。

1875年,学完排版的职业培训后的约翰.安德雷阿斯.鲁道尔夫.鲍尔(出生于1852年,时年23岁)在汉堡他自己住处开出了一个印刷厂,主要印刷精美的名片。1903年,他推出了叫“罗腾堡地方报”的免费发放的广告报。同年,他让他的儿子亨利希参与了印刷厂的工作。当时,印刷厂已有20名员工。新增了一个卖纸的商店,企业更名为J.A.L.鲍尔与儿子公司。起步资本是一台印刷机,一台排版机。

1918年,第三代阿尔弗雷德介入了企业。他跟他的父祖一样,也是学排版出身的。阿尔弗雷德推出了“特别报”,8版,售价20分尼。

1926年,鲍尔的企业推出了一份评论广播节目的杂志,一开始的发行量为1万5千份,后来达到当时惊天动地的发行量:50万份。这份历史悠久的节目杂志一直存在到今天,现在的名字叫Funkwoche。

在二战的尾声中,鲍尔在汉堡的大楼几乎被炮火摧毁。1946年,鲍尔出版社在废墟中重新起步,当时的工作人员是15人。在那个建设时期,鲍尔抓住了经济一头,“汉堡工资税表”和其它关于德国法律或税、关税的杂志一炮打响。

1949年,第二代亨利希去世,阿尔弗雷德掌权。1953年,阿尔弗雷德圆了一个梦:青年杂志“叮当团队”问世。发行量很快从18万上升到50万。

今天鲍尔集团的掌门人是第四代的海因茨.亨利希.鲍尔。他出生于1939年。1958年,年仅20岁,他就进入了鲍尔的管理层。那时,鲍尔集团的扩张方式主要是购买一些杂志的出版权,尤其是女性杂志。比如后来发展成“新时尚”的“艾尔莎时装”。1961年,鲍尔集团购买了杜塞尔多夫的节目杂志,同年,公司改制成为两合公司。

1963年,第四代的海因茨接掌了公司大权,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海因茨王朝。

公司不断地购买,扩大。1966年是个战果辉煌的年头:6800万马克的投资,买下的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刊物:踢球者,快捷(Quick),周刊(Revue),TWEN。Revue和新画报合并成“新周刊”。就在这一年,鲍尔集团成了德国最大的杂志出版社。

1969年,购买并合并成著名的“电视周刊”(Fernsehwoche);1970年,“汽车报”成功问世;1971年,买下了“花花公子”德语版版权;1978年,推出成功的女性杂志“bella”。这只是那时鲍尔集团前进过程中的一些零散片断。

80年代以来,鲍尔集团更注重走向世界:1985年,在巴黎建立了子公司;1986年,在马德里建立子公司;1989年,在美国推出女性杂志“First for woman”;1993年,在波兰推出两种女性杂志。

90年代以来,鲍尔集团的业务范围适当地扩散出了杂志范围。比如:1990年:以鲍尔经纪杯为名,走向足球营销业;2002年10月,鲍尔集团在基尔希破产浪潮中买下了德国最大的电视集团ProSiebenSAT.1公司。

2003年12月,海因茨.鲍尔宣布,他麾下的这个杂志专业户打算大规模进攻报业。他要建立一个地方报业集团,第一步将是购买东部玛格德堡的报纸“人民之声”。海因茨的哲学:“假如存在有意思的扩大我们企业的机会,我们永远是敞开大门的。”

海因茨身兼总裁和监事会主席两个要职,拥有鲍尔两合公司88%的股份,可以说是德国媒体业界独一无二的霸主。他又是公司的最高会计师,又是战略设计师,公司就是他,他就是公司。

那么大个公司,要管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而这个海因茨却是个“斤斤计较”,“无微不致”的人。人们未经他同意就粉刷地下车库,他勃然大怒;在跟员工们的谈判中,他引据的那么多细节简直让他的谈判对手们神经爆炸。

他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在不断的扩张中,每一步他都精打细算,把成本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几年前的互联网热,他似乎毫不热衷。为此,他受到人们的嘲笑。然而,三年之后,那些嘲笑者没声音了,互联网的泡沫破灭了。

人们对海因茨的业余生活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是个业余飞行爱好者。他“爱祖国的蓝天”。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