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再谈窃取德国磁悬浮技术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14日

德国出版的“经济周刊”于本月2日发表题为“磁悬浮:企图窃取情报为总理访华蒙上阴影”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媒体哗然。数天过后,上海市政府公开辟谣。在这场媒体争战中,只有当事者蒂森公司保持了沉默。

https://p.dw.com/p/5zFD
上海磁悬浮线路是世界唯一一条商业运营线。投入运营以来,维修昂贵,乘客稀少,还难以称为成功的样板图像来源: AP

“经济周刊”文章指出,中方高层次工程师于11月26日深夜进入上海磁悬浮维修站,试图非法测量德国磁悬浮技术中的核心成分即支撑和导向技术。

“德国之声”也于当天在中文网上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均发表于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前夕,自然让人担心德中两国的关系会不会就此发生些不愉快。接下来的日子里,中方没有对“经济周刊”的文章表态,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默认。12月11日,上海市政府公开高调辟谣,指出“窃取”磁悬浮技术的指责纯属无中生有。

接下来,香港“大公报“发表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访谈,指出“经济周刊”报道中的三点不实之处:

1.今年4月13日上海磁悬浮项目完成合同验收后,整个系统已移交中方,由中方运行、维护和管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国工程师非法探取德国技术的情况。2. “经济周刊”提到,磁悬浮工程总指挥吴详明事后称,工程师的行动纯粹是为了研发。而事实上,吴详明本人并不在上海,更没有接受过采访。3.磁悬浮白天运行,夜间维护,完全按照正常工作表作业。

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打电话到上海磁悬浮列车维修站,维修站德方蒂森公司的工程师说,每天出入该站的人很多,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有工程师,也有物业管理人员。

那么,中国工程师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磁悬浮列车维修站吗?吴详明接受过谁的采访?如果德方当场拍摄的“窃取情报”的录象的确存在,何时可以公之于众,或者至少允许记者调查时作为参考?施罗德访华时有人提到这一令双方尴尬的话题吗?

带者这一系列问题,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电话询问了“经济周刊”原文作者。

德国之声:谁有权自由出入上海磁悬浮维修站?

经济周刊:我不知道,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德国之声:那么我们不能排除,中方工程师可能正在履行日常工作?

经济周刊:那么并不一定非要在夜晚到达,夜里作业。

德国之声:磁悬浮中方总工吴详明事发时本人在上海吗?他接受了哪家媒体的采访?

经济周刊:事发时,吴详明一定在上海。他是通过蒂森公司谈论这件事的。

德国之声:您报道中提到,有人做了实况录象。有没有可能将这一录象资料公布于众呢?

经济周刊:这一录象资料掌握在谁的手中,我并不知道。但我猜测,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如果类似事件频繁发生,录象资料是可能公开的。

德国之声:施罗德总理访华会晤中国总理温家宝时,是否提及了这件事?

经济周刊:总理会晤时,我不在场,因此不知道。对此的各种传言都有。也有工作人员说,在非正式场合,他们谈及了这一话题。但我并不能证实它的可信度。

德国之声:您报道的来源可靠么?来源何处?

经济周刊:我的消息来源非常可靠,否则,我们不会发表文章。如果那只是一般性、日常性工作的话,中方便不会象现在这样躁动,而这便是对我们报道最好的肯定。中方对我们的报道并没有立即产生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有了说文章不属实的声音。开始时我们接到的电话都是说,这样的报道会损害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

此外,抄袭造假之风在中国盛行,是一很大的问题。对德国企业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棘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让德国机械不被轻易地抄袭,让中国更多地尊重知识产权。

德国之声:为什么不能将磁悬浮整个技术,包括支撑技术、导向和驱动技术全面转让给中国?

经济周刊:以上技术的开发和测试,都得到过德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所以一家公司如蒂森等在这里不能做主。如果要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则希望将整套技术转让中方,以后的工程将由德中双方共同开发、共同开拓市场。这样的话,就避免了目前的困境。遗憾的是,现在已有些为时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