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工作不安全感在各国普遍存在

洪沙 (综合报道)
2019年5月8日

国际劳工组织和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联合公布了一份题为《全球工作条件概览》的报告,报告对包括欧盟28国、中国、韩国、美国、中美洲等国家地区在内的全球12亿劳工的工作条件进行了量化比较。

https://p.dw.com/p/3I56U
China Unternehmer Tsui Fabrik
图像来源: Tsui

(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劳工组织和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第一次在全球41个国家开展了关于工作质量的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5年。报告显示,"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对情绪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劳动者总体上工作条件较差,发展技能的机会也较少"。

研究报告从工作实体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时间质量,社会环境,技能与发展,职业前景和收入等7个方面综合调查研究了各国劳工的工作条件。虽然各国间存在很多重大差异,但是也具备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报告指出,良好的工作条件不但有益于劳工的健康,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调查发现,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工在工作时间长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欧盟范围内15%的劳工一周工作时间超过48个小时,而在中国和韩国的比例则超过40%,智利甚至超过50%,而土耳其则接近60%。在欧洲,约三分之一的劳动者从事的是高强度工作,即紧迫的完成期限和高速工作;在美国、土耳其、萨尔瓦多和乌拉圭,这一比例约为50%。

研究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工获得成长和发展技能的机会最少。在美国、欧盟国家和乌拉圭,表示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新事物的劳工比例在72%到84%之间,而这一比例在中国为55%,韩国则更降至32%。

Symbolfoto für Lohnungleichheit
在所有被调查国家,女性的收入明显低于男性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Ohde

在所有被调查国家,女性的收入明显低于男性,且在收入分配最低端的女性较多。

工作的不安全感在各国普遍存在,至少30%的劳动者表示他们在从事的工作里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下的劳工群体变化

这份报告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中国的劳工工作条件。2016年中国社科院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做了一次中国城市劳工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劳动技能以及工人自决权利等等。这项调查在上海、武汉、沈阳、福州、西安和广州6个城市展开。报告指出,调查城市选择时虽然考虑到了地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资源等要素,但是调查样本依然不能代表中国全国的劳工工作条件,因为农村和特殊经济区的工人工作条件没有被纳入调查样本。

Chinesischer Bauer am Reisfeld
2000年到2015年,中国国内第一产业劳动人口数量从3.64亿减少到2.19亿图像来源: Imago/Blickwinkel

报告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从飞速增长到增速逐渐放缓的20多年。中国劳工群体也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例如2000年到2015年,中国国内第一产业劳动人口数量从3.64亿减少到2.19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则从1.62亿增加至2.26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更是增长迅速,从1.98亿增加到3.28亿。另外,国有企业雇员数不断减少的同时,私营企业雇佣人员数量相应出现大幅增长。再有,中国劳动力人口年龄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以来,35岁以下的劳工在全体劳工人数中所占从44%下降到35%,而50岁以上的劳工比例则从19%升至26%。

在有关中国劳工工作条件的调查中,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存在人身安全风险,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属于高强度。对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构成较大风险的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农业。另外,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长于48小时。

调查显示,中国多数劳工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稳定性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