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2003年的酷暑中吸取教训 | Global Ideas | DW | 29.05.2012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Global Ideas

从欧洲2003年的酷暑中吸取教训

对有些人来说,2003年的夏天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而在气候研究者看来,它不亚于一场自然灾害。同时这也预示着,气候变化将带来哪些气候改变。

Ein Maedchen liegt am Montag, 21. Mai 2007, mit nackten Fuessen am Brunnen vor der Alten Oper in Frankfurt am Main. In Deutschland wurden heute Temperaturen von ueber 30 Grad erreicht. (AP Photo/Michael Probst) --- A girl relaxes at a fountain in front of the Old Opera in Frankfurt, central Germany, Monday, May 21, 2007 as temperatures in Germany rose up to more than 30 degrees Celsius (86 degrees Fahrenheit). (AP Photo/Michael Probst)

(德国之声中文网)每当太阳从无云的晴空直射而下,气温随之升高,大多数人都为有好天气而兴高彩烈,享受着海边沙滩上、露天咖啡馆或者公园里的美好时光。至于在这整日阳光灿烂的背后隐藏着气候变化的预兆,他们宁可把它忘记得一干二净。然而,如果夏日的高温一再刷新记录,那它意味的,首先便是气候变化。从1893年开始记录气温以来最热的十个夏天中,就有七个发生在过去的十年里。所以,正是有史以来难得的“好天气”让我们看到了下个世纪将面临的问题。

好天气将变成烈日炎炎的酷暑

我们来回顾一下2003年8月:在干旱的春天过后,法国用水短缺,根据法国气象局当时的报告,东部各省的降雨量低于正常降雨量的50%;奥地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农民抱怨,收成由于干旱遭受严重损失;整个欧洲的空气令人窒息,几乎没有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空气对流;空气中臭氧和氮氧化物含量上升。这场热浪的罪魁祸首是经久不散的高压“Michaela”。

Mit einem Buch geniesst diese junge Frau am Montag, 5.Mai 2003, die Sonne auf einer mit Pusteblumen und Loewenzahn uebersaeten Wiese am Duesseldorfer Rheinufer. Bei fast 28 Grad Celsius kamen viele Duesseldorfer ins Schwitzen, allerdings soll es laut Meteorologen im Lauf des Tages kuehler werden. Auch die beiden naechsten Tage sollen Regen bringen. (AP Photo/Frank Augstein)

杜塞尔多夫盛夏中的女子

气候变化的先兆

气候变化的迹象层出不穷。随着气温上升,极端天气现象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授权进行的一份调查表明,2004年和2005年,美国和亚洲出现的热带风暴之多前所未有。2003年欧洲的酷暑也可能会周期性复发。各种计算模拟结果吻合的情况越来越多,表明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并非偶然。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斯缇凡•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说:“在过去几年里,许多国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极端天气。就气温而言,我们发现气候变化明显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对人来说,这样的天气往往是有害的。”

热浪也能夺走生命

据法国卫生部称,仅在法国,2003年8月的热浪导致近15000人丧生。在35摄氏度以上的持续高温下,仅靠出汗不足以为身体降温。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出警告,一旦体温急剧上升,人脑和其它的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老人、病人和肥胖症患者。当时,许多人因脱水独自死于家中。就是养老院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并不知道尤其要保护需要护理的人免受热浪危害。因为,许多死亡案例是可以通过减少阳光进入房间、制冷和增加饮水避免的。

对气候变化袖手旁观的时代过去了

德国弗莱堡的气象医学家克里斯蒂娜•科佩-沙勒尔(Christina Koppe-Schaller)认为,生活在迄今气候温和国家的居民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调整。生活在地中海国家的居民遇到高温日子,中午都要休息,这样做不无道理。这样的午休,其他国家也应该仿效,因为人在极端的天气情况下的工作效率较低。

Die Hitze flimmert und truebt den Blick auf das Brandenburger Tor und das Rote Rathaus in Berlin am Montag, 4. August 2003. Die Hitzewelle soll auch die naechsten Tage noch Bestand haben. Das Bild wurde mit einem 600 mm Teleobjektiv aufgenommen. (AP Photo/Jockel Finck) The heat blurs the view of Berlin's landmark Brandenburg Gate and the city hall in this picture taken through a 600 mm telephoto lens on Monday, Aug. 4, 2003. Heat has a grip on Germany and the weather forecast predicts a hot and sunny week for Germany and central Europe. (AP Photo/Jockel Finck)

2003年柏林被热浪笼罩

科佩-沙勒尔指出,人们在经历了2003年百年不遇的酷暑后,才开始改变思维。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认真考虑过气候变化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后果。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2008年提交的一份调查表明,2003年百年不遇的酷暑导致总共七万欧洲人丧生。从此以后,欧洲发生了许多变化。欧洲各气象局不拘条文,自行建立沟通网络,以便尽早对热浪出现发布警告。

譬如在德国,德国气象局发出的热浪警告通过有关部门传送给电台和电视台。同时,也为家属和护理人员提供培训,使他们提高对极度气温的认识,了解酷暑到来时最重要的行为规则。现在,在建造养老院时,已经考虑到如何适应今后的气温变化。科佩-沙勒尔说:“像我们在2003年所经历的温度提高4.2度的现象,估计要到本世纪末才会成为普遍现象。但是有许多适应措施,我们现在就必须开始着手实行。”

如果气候研究者的预测应验,从长远看,所有的人都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在全欧洲推广“午休”,恐怕是其中最容易的事了。

作者:Wiebke Feuersenger
责编: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