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为“成就”所累的世界社会论坛

2003年1月28日

1月23日至28日,反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阿莱格里港市召开。从阿根廷至斐济群岛直到梵蒂冈,来自156个国家的5700多个组织派人参加了会议,总人数超过10万。

https://p.dw.com/p/3DCR
世界社会论坛举行的反对美国对伊战争抗议活动图像来源: AP

这一规模庞大的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演讲会和讨论会共有1700多个。世界社会论坛的组织者本应该为这样的成就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将全球一体化反对者从小小的聚会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议。

但恰恰是世界社会论坛所取得的成就构成了对它自身的威胁。先不说如此规模的会议的财政困难,就连正正经经组织一个会议也都非常不容易。组织者常常遇见一般人预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整个巴西只有17000个适用于同声翻译的耳机。而这对世界社会论坛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部分同声翻译只能通过电台转播。尽管最近几年阿莱格里港兴建了大量的旅馆和饭店,但却远远难以应付如此众多的会议参加者。

同样,在组织会议问题上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比如一个想参加特定研讨会的人,必须从互联网中一个长达130页,并且无序排列的名单中找到这一研讨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在会议期间,花多长时间才能进入这一网址也是一个运气问题。即使人们终于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信息,在讨论会召开前几小时突然改变时间或者地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哪些研讨会的主持人也常常得不到有关研讨会的准确信息。许多主持人只能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发邀请信。

为了使阿莱格里港的世界社会论坛主会场的压力不至于那么大,论坛组委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在世界各地组织了许多区域性和专题性的讨论会。但论坛区域化不仅没有使事情简单化,却使一些事情更为复杂。比如论坛组织者承认,他们也不清楚一月份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的亚洲社会论坛得出了什么重要的结论。

如果世界社会论坛在未来仍想在反全球一体化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话,就必须重新定义自己。因此,对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组织和人数加以限制就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因为目前参加会议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所容许的界限。

会议组织的秘书处的工作在未来也必须更加专业化。本届会议开幕式的地点竟然在开会当天更换了三次,就证明秘书处的工作还亟需改进。

如果世界社会论坛不进行改革的话,它将会是自己成就的牺牲品。如果世界社会论坛仍旧保持这样的成长速度的话,它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那将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因为目前的世界需要本届论坛上所提出的一些有创造性的和非常规的建议,特别在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以及中东地区和平方案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