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解读京都议定书

2005年11月28日

《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首届全球气候大会本周一在蒙特利尔召开。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二大国,已经决定在议定书的延长协议上签字,但出于妨碍经济增长率的担心,不打算以具体减排量为目标承担实际责任。

https://p.dw.com/p/7X5j
拯救气候,北京也有一份图像来源: AP

中国表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气候保护的“历史责任”,因为温室气体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积聚起来的,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为自己设定限制。相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要求工业国家为向门槛国家输出环保技术细节提供便利。

中国科学院的气候学家庄贵阳表示,“中国不愿意受到限制”。中国的能源需求伴随着经济腾飞急剧增长,因此气排量上涨是“无法避免的”。“一旦中国政府制定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必将缩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绿色和平组织的气候专家史蒂芬·索伊尔认为:“由此应运而生的课题是:如何继续确保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同时又不损坏中国及全世界的气候环境。”

按照目前的发展势态,中国将在2025年之前赶超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的第一排放大户。北京当局坚持认同一些专家的观点,即如果制定措施,减少因燃煤引起的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将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付出昂贵的代价。中国首先为气候保护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其中包括:每创造一元经济产值的耗能量将减少20%。另一个任务是:到2020年的能源消耗量只增长一倍,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11月28日,全球气候大会在蒙特利尔召开,这是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首次国际气候大会。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对引进新型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感兴趣,因为伴随着环保立项,资金、技术也将从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国。

中国气候专家庄贵阳表示,气候保护项目在中国还刚刚开头,但前景不容小觑。庄教授说:“富裕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这有利于气候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