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引起周边担忧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10日

在中国,“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明年就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正在组织大量活动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同时北京也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和平性质与现代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不谋而合,但是在学术界,许多研究者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解读。

https://p.dw.com/p/5Igy
走向海上强国图像来源: AP

15世纪初叶,明朝皇帝派遣回族宦官郑和,率领大型舰队进行了7次遍及东南亚的远洋航行,最远航程抵达非洲东海岸。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郑和下西洋一直被描绘成和平之旅。中国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认为,郑和下西洋没有占领一寸别国的土地,没有掠夺财物,是一次真正的和平友谊之旅。他同时表示郑和七下西洋表明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产物。

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和海军军事专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但在一些分析家眼中,郑和舰队的航行却带有更多的军事色彩。对郑和下西洋的种种粉饰,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国政府正在进行扩张海上势力的尝试。

近年来,中国一面不断发展远洋军事力量,一面尽力与东南亚国家改善关系,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台湾高等政策研究协会秘书长杨念祖认为,中国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加强自己的影响力,这与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试图建立某种合作或者联合关系,以确保中国的长期经济目标和国家利益。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韦杰夫也特别强调,中国政府在东南亚的扩张和郑和下西洋都是带有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而郑和的航行也并不完全是所谓的友谊之旅,而是一次带有军事色彩的行动。郑和下西洋不但是为了扩大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是为了建立双方的贸易联系。而中国共产党政权在东南亚的外交战略目标则是保护海上运输线,以确保国内经济所急需的石油供应,以及保证出口途径的畅通。

前印度海军将领,香港大学中亚研究中心的海军专家普拉卡什.梅塔帕蒂也认为能源运输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

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在该地区的扩张表示忧虑,他们怀疑中国海军的战舰是否有朝一日也会和郑和舰队一样兵临城下,而美国很可能也有相同的担心。对于北京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保证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不受任何干扰。中国政府需要这些能源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民众收入,以此确保政权的稳固。

杨念祖认为保证能源供应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维护海上利益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未来生存是性命攸关的。而中国几乎所有的能源进口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狭窄的水道。那里海盗活动猖獗,虽然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对中国船队采取过任何行动,但军事专家们表示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石油占据中国能源构成的22%,而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于进口。作为位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石油将占到31%。为了保证石油进口以及增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中国采取了钳形攻势。一方面,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与邻国签订贸易协定。然而, 在2020年之前中国是不可能拥有一支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力量的,虽然中国潜艇能够航行到距海岸500海里的海域,中国水面舰只的航程却只有300到500海里。

海军专家梅塔帕蒂表示中国海军在未来十年,甚至15到20年内都不可能把势力延伸到内海以外的地方,即使得到了相应的装备,中国海军也需要时间来建立战术体系和作战理论。没有人会认为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海上强国,但未来的冲突却在酝酿之中。

以军事信息分析著称的美国史崔芙预测公司智囊团指出,中国正从数量和质量上改进自己的海军力量,而日本也在试图摆脱战后宪法对于军事力量的束缚,当未来军事力量交错,能源问题凸现的时候,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之间,冲突在所难免。

(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