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石油短缺与海湾危机

2003年2月17日

去年12月在莫斯科发生的一件事听起来简直象是侦探小说。俄罗斯第八大石油企业-斯拉夫石油公司即将被拍卖,这原是俄罗斯硕果仅存的最后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之一。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派代表参加竞标,然而中国代表团尚未离开莫斯科机场,其中一人竟被绑架。

https://p.dw.com/p/3HC9
中国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

这里的用意很明显:有人想阻止财力雄厚的中国商人从俄国人手里枪走他们宝贵的能源。后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退出了竞标,两家俄罗斯公司以明显低于中方出价的价格收购了斯拉夫石油。

在中国拓展其石油供应渠道的努力中,这一事件只是中国在最近几个月经历的许多挫折之一。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开采国,但自1995年起却不得不进口石油,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猛增,产油大国中国也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去年中国共进口了7000万吨原油,占国内原油需求总量的三分之一。进口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中国不希望海湾地区发生战争,原因之一是,战争不仅影响世界经济,而且直接危及中国的石油供应。

伊拉克危机越激化,中国领导人就越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海湾地区石油的依赖性有多强。在今年三月的人大会议上,国内不断增长的石油和能源需求将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甚至考虑新建一个单独的能源部。同时中国还努力在中亚和俄罗斯开辟新的能源进口渠道。因为北京领导人深知,石油短缺很可能成为抑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致命弱点。目前中国石油开采企业在国外的扩张已经停滞,而中国本国的石油矿藏正在日渐枯竭。中国最大的油田-东北的大庆油田去年的开采量减少了3%,而且据专家估计,产量还将继续下降。而要想开采南海海底的石油,如果没有外国的资金援助,中国自身尚没有足够的财力。

为了能长期保证北方重工业基地的能源供应,北京寄希望于建造一条从西伯利亚到大庆的新的输油管道。但是眼下的情况很可能是,俄罗斯更倾向于同日本人做这笔生意,而把输油管埋设到太平洋沿岸的俄港口城市纳科德卡。

渐渐地,中国领导人有些紧张了。二月分,中国外贸6年来首次出现逆差。原因是上涨的油价。这一趋势促使国家计委开始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为了在危机情况下维持一个月的能源供应,必须有至少2000万吨的石油储备。建造这样一个相应的储油库,耗费的资金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虽然中国担心一旦在伊拉克爆发战争,将造成中国石油长期短缺,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一考虑不会影响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的态度。北京将同1990年一样,在表决时投弃权票。因为同海湾地区石油输出国的关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同美国的关系。美国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还是最大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