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奖学金生吴晓樵在哥廷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3日

应DAAD(德国学术交流协会)之请,德国之声采访了一批DAAD奖学金生。在此先译载其中对一位中国奖学金生的采访录。其余文章我们将有所选择地陆续刊出。

https://p.dw.com/p/5GOQ
古城哥廷根市中心

有24000名年轻人在哥廷根大学读书,其中约400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学经济学,其他人主要读医学和自然科学。少数人在哥廷根读语言和文学专业,或者攻日耳曼学的博士学位。这少数人中的一位是吴晓樵。

从德国系到阿尔布莱希特-塔尔小道学生宿舍的路有路牌引导。骑自行车只需要5分钟时间。然后,来访者看见的是巨大的大学图书馆,左边是动物养殖与家畜基因学学院,右边,褐色的学生宿舍大楼耸入云天。

830名男女学生住在这栋楼里,这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年轻男女:非洲人,印尼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来自南美和中国的。晓樵和他的小家庭住在楼内一个三室公寓里。女儿刚满9个月,一个眼睛亮亮,大大的活泼的孩子。

女儿的名字叙述着一个故事,这是她的爸爸和妈妈的故事。妈妈邓晓蓉说:“我的女儿叫Xiaciang,翻译成德语就是‘喜欢德国’。 ”(译者注:不知译成哪两个中文字意思是“喜欢德国”。算是个谜语吧,请猜。)

Xiaciang体现了她的父母对哥廷根的爱。他们在这个大学城里感觉很好,尽管他们打算一年后就彻底返回中国。

Gewinner Click & Win
这位在哥廷根学习的中国学生是去年本网邵佳一签名球衣的幸运获得者图像来源: Xiao QU

邓晓蓉满怀爱意地抱着女儿,对她笑着说:“你会说‘爸爸’……说‘爸爸’……笑。”

婴儿Xiaciang不让我们如愿。她专注地看着我们,就是不说“爸爸”。吴晓樵坐在这个40平米大的住房里的沙发上。桌上铺着一块方格台布,一个架子上整齐地放着一些吴先生阅读的书。屋子里非常整洁,从一个角落里放着的童车上才看得出这里还生活着一个婴儿。窗台上放着一些植物,墙上没有挂画。

吴晓樵给了我一个座位,他的眼睛从眼镜后面对着我笑:“我的名是晓樵,意思是:‘一大早就到山里去砍柴。’我爸爸选了这个名字。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大山,我爸爸希望我能勤奋,转意地用一大早就进山来表示。”

吴晓樵是在中国中部的安徽Susong长大的。那是一个远离大城市的村庄。他在哥廷根已经生活了3年了。他学习的是文学学,正在撰写关于台奥多尔.冯塔纳和阿尔图尔.施尼茨勒尔的博士论文。吴先生并不是第一次在德国大学学习。在他在北京学习日耳曼学之前,他已经在奥斯纳布吕克学习了两个学期,研究德国文学。

吴晓樵:“我见识了德国一些重要的城市,人土。我到汉堡去过两三次,柏林和魏玛四次。当我在奥斯纳布吕克读书时,我到维也纳去过一次,那时我想,我也得到哥廷根去一次,哥廷根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城。”

去年在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注册的学生中有404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另外还有25名攻读博士的奖学金生。

吴晓樵说:“20世纪上半叶哥廷根大学就有中国人了。比如一名著名的教授,他在哥廷根生活了10年,获得了梵语学的博士学位。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也就是我学习日耳曼学的地方。”

吴晓樵是在德国学术交流协会支持下来到哥廷根的。这个协会也给博士生以资金援助。光靠吴先生自己是无法应付生活所需的,虽然这个学生宿舍这套公寓的房租相比较而言很便宜:240欧元/月。

吴晓樵的一天是非常规则的。每天早晨9点半,他骑着自行车前往大学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非常让这位书迷震惊:一米又一米,德国经典作家举手可及-歌德,莱辛,克莱斯特,当然还有冯塔纳。这里罕见的丰富收藏对他的博士论文和他寄往北京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大有裨益。

Die Gutenberg Bibel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这部古腾贝格(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是联合国世界文献遗产之一图像来源: AP

吴晓樵:“勤奋学习使我感到快乐-我很喜欢哥廷根大学图书馆。这里有很多我在北京读不到的书。”

从秋天开始,吴晓樵将为返回中国做准备了。他最希望地是回到北京大学去,或是教德国文学,或是翻译。因为冯塔纳只有4部长篇小说译成了中文。到那时,她的女儿Xiaciang将第一次见到安徽的祖父祖母。等小女孩大一些了,她的爸爸将向她叙述他在奥斯纳布吕克和哥廷根的日子,他到汉堡和柏林去的旅程,他在德国结交的朋友。这个眼睛亮亮的小女孩将会记得吴晓樵对德国的喜爱。

(乌特.安德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