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内需疲软,中央精神指挥不转

2006年12月8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在急剧加深。中国的社会福利网络还很不健全,不能帮助贫困阶层过上尊严的生活。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没有内需,只靠外贸出口和基建投资,很难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https://p.dw.com/p/9V47
基建投资降不了温图像来源: PA/dpa

在不能依赖制度帮忙的时候,只能自己勤俭度日,如果发生不测,也好自助自救。出于对未来的恐惧,中国老百姓不敢放手消费,而是千方百计积攒存款,所以,私人消费总也高涨不起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缺少消费这一块。经济评估机构士丹利的总经济师罗迟(Stephen Roach)在北京发表演讲时称,中国的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出口以及对机械设备的不间断投资。他说,“供求关系上的如此不平衡,长此以往没有国家能够承受得住。”

过去,城市居民都有“单位”的福利保障,单位制度取消后,人们对失业、疾病和儿女学费的担忧急剧增长。虽然,中国每年的经济是在以将近10%的速度上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统计,中国大约10%的最贫困人口不但收入没有增加,从2001年至2004年间反而减少了2,4%。脱贫的只是一些人,另一些人则陷入更大的窘境。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大约1亿贫困人口中的大约70%在不久的将来会失掉饭碗,或者因为农业歉收、疾病或伤残而失去现在的收入。

自1997年以来,仅国有企业就有6000万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没有调动市民的消费热情,对未来的恐惧成了存款的最大动因:存款比例大约是30%。中国是世界经济第4 大国,它的消费比例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0%,其他国家大约是65%。

世界银行也要求中国加强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他们指出,投资和同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必须降低。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促动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从单一工业生产向服务型社会发展, 由内需带动发展,经济发展也必须更多注重平衡性和环保的因素。”

中央经济降温的精神得不到贯彻

虽然中国为经济发展过热采取了行政和经济措施,但贷款数量还在继续上升,投资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的外贸今年又增长了30%,其余额进一步加大了外汇储备。今年11月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1兆美元,居全球第一。本来,外汇储备充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但中国的外汇一多,引来的尽是外国要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激烈反弹。

来自北京的宏观调控已越来越不奏效,各省本着“天高皇帝远”的格言,自行其是,他们要发展,要高速发展, 要盈利,要创造就业岗位,要保证社会安定。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发展过热、价值创造过多、环境破坏太大。中央的话经常当作了耳边风,前不久,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委员会说,向炼焦炭设备投资的50%是未经国家批准的,煤炭开采领域投资的42%未经批准,水泥制造35%、发电26%。士丹利总经济师罗迟认为,中央仅仅传达精神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贯彻这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