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贝塔斯曼掌门人 | 文化经纬 | DW | 13.12.2007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专访贝塔斯曼掌门人

在德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柏林举办的亚太文化周,还是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欧圆桌会议,欧洲第一大媒体康采恩-贝塔斯曼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需携手共进,否则就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而加强彼此间的了解是当务之急,这是贝塔斯曼掌门人莉兹-摩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由她担任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的贝塔斯曼基金会也因此是第一家登陆中国,展开积极对话活动的德国私人基金会。

贝塔斯曼掌门人莉兹-摩恩

贝塔斯曼掌门人莉兹-摩恩

昔日的电话员,如今的媒体巨头掌门人,这样的人生之旅对许多年轻姑娘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姑且不论贝塔斯曼内部的权利之争,结构问题,司法纠纷等等,贝塔斯曼雄踞欧洲第一大媒体康采恩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走进位于德国居特斯洛贝塔斯曼企业和基金会总部所在地,这家拥有173年历史的媒体康采恩的气势显现无疑。而在德语媒体中不无争议的掌门人莉兹-摩恩给人的第一印象的确精力充沛。她留心每一个细节,试图满足客人的每一项要求,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就连餐厅里的出纳员似乎也与这位素以“铁腕人物”著称的女强人打得火热。在为期四年的“德中同行”倡议活动启动之年,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在贝塔斯曼总部采访了这位德中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亮点人物:莉兹-摩恩开口便说她欣赏中国。

以对话方式促进交流

Bertelsmann Liz Mohn + Klaus Wowereit

摩恩女士与柏林市长出席在亚太文化周活动

德国之声:今年11月初,贝塔斯曼在北京组织了圆桌会议,邀请德中两国的高级代表与会就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如何为社会责任与战略性公益事业做贡献展开讨论。您对这次圆桌会议印象如何?它满足了您对此次会议的期望值吗?

摩恩女士:我认为,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彼此不相识的话,我们就无法相互了解。我十分欣赏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在文化层面发生转变则需要时间,让所有人都参与这一进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但作为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的我必须强调指出,我非常欣赏中国,欣赏那里的人民。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接受了极好的教育。没有聪明的头脑和才干,中国是无法实现今天的发展的。我认为,中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必须学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发展,让大家都参与这一进程。

德国之声:贝塔斯曼基金会是第一家登陆中国,并积极展开文化交流活动的德国私人基金会。中国的崛起,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也是西方人关注的话题。有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挑战。您对这样的讨论持何种观点?

摩恩女士:对我来说,挑战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进程的前提条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无论对欧洲人,还是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样。在二战结束后,我们还从未经历过象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对外开放的国家,对此,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也包括有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参与这一进程。

Jahresrückblick 2007 September Deutschland Dalai Lama bei Angela Merkel

德总理默克尔与达赖喇嘛告别

两种文化相遇难免不出现失误

德国之声:我在您的书架上看到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合影留念,德中关系因德国总理不久前在总理府接见达赖喇嘛而遭遇挫折。德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价值观外交政策等都因此而引发争议。您如何看待此事呢?

摩恩女士:我认为,当两种文化相遇时,难免不出现失误,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样。我想说的是,在基督教信仰中,我们往往强调宽容和原谅。不犯错误也许永远也没有机会学习和长进。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德中挫折,我认为,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需要时间。

放眼未来,打一场持久战

Ausländer in Shanghai

贝塔斯曼在上海

德国之声:贝塔斯曼于1995年就已进入中国市场,您本人也常去中国,您对贝塔斯曼在中国的业务运作情况感到满意吗?

摩恩女士:我今年已3次去中国。我想说的是,我对那里的一切感到满意,但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当然就更为理想了。我在中国认识了许多人,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总是强调,先要相识,然后才会相互欣赏,建立相互信任和友谊。贝塔斯曼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大,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希望能够在那里扎根,做大做深。从1995年进入中国到现在,我们已拥有员工大约2600人,这足以说明了部分问题。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贝塔斯曼如同其它看好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一样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摩恩女士:无论我们想改变什么都需要时间,在经济和文化以及伦理或宗教问题上都是如此。由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巨变,中国和欧洲在许多问题上都还没有找到共同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尊重异国文化

Bertelsmann Gebäude 2

贝塔斯曼总部

德国之声:贝塔斯曼创建于1835年,至今已有173年的历史。您认为,在媒体运作方面,贝塔斯曼的哪些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同行借鉴,或者说,贝塔斯曼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呢?

摩恩女士:贝塔斯曼创建于拿破仑时期。贝塔斯曼是欧洲最大的媒体康采恩,在涉足如此众多的地域文化方面,我认为贝塔斯曼企业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说,我们十分注重异国文化。异国文化是不能被连根拔起的,我认为,这是贝塔斯曼企业的强项,这也是我的丈夫摩恩先生在战后付出的努力。在战争爆发前,贝塔斯曼已拥有4百员工,战争结束后,我们的员工人数减少到一百人,我们的企业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毁。我们那时开始了贝塔斯曼的战后重建,并于1954年建立了书友会。现在我们已发展为多方经营的大型康采恩,既有图书、CD,也有音乐和电视台等等。

德国之声:您刚才谈到了书友会,德国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即便在因特网时代,根据统计数字,德国人爱书读书的习惯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您认为,将这一经营理念简单地引入当前的中国是否会获得预期的成功?

摩恩女士:就我所知,中国人也很爱读书,比如传记就很畅销。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Jugendliche auf der Leipziger Buchmesse

与时俱进

德国之声:这么说,您认为,即便在数字化的当今社会,人们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摩恩女士:变化当然是有的,比如现在也许人们在开车时喜欢听有声读物,中国人也不例外,就像人们听音乐一样。时代不同了,人们读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变化就很有说服力:我在北京和上海看到的交通堵塞的马路,与当年中国马路上的自行车和摩托车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德国之声:您那时就到过中国吗?具体是什么时候?

摩恩女士: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12、13年以前吧。那时去中国是为了亲眼目睹中国的起步。我很好奇,很想知道,这个国家将向何处发展?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真是令人赞叹。

德国之声:那时的中国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摩恩女士:那时的中国人缺乏自由,如今,中国街头的生动景象与当年完全不同,您能感受到现在年轻一代等拥有的自由发展空间,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与我们已没有区别。

建立注重人性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Bertelsmann Reinhard Mohn Portrait

莱因哈特-摩恩先生

德国之声: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您会不厌其烦地赞美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集中式的领导作风和等级结构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您力主开诚、透明度、灵活性、自由发展空间和创造力。但单位的等级制组织结构和集中式的领导作风也有其非常实用的一面。您如何能说服外界,证明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的确不是一张对外显示的招牌呢?

摩恩女士:比如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贝塔斯曼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战争使我丈夫经历了独裁统治的不幸,那时根本就没有自由可言。以后,摩恩先生意识到,保障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强调注重他人的利益,就会发挥大家的创造力,群策群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让人们整日提心吊胆地生活,而且生活在贫困之中,则后患无穷。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在您丈夫淡出企业管理层后,您继承和发扬了当年的企业文化?请问,目前贝塔斯曼企业文化中带有多少身为三个孩子之母的您的手笔?

摩恩女士:企业文化需要与时具进,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包括您和我在内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爱、是尊重和价值观。另外,我非常重视的是,每个人都应学会付出。不能只想着索取。我认为,中国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目前已成立了300多个基金会,在这方面中国的确做得很不错。中国企业也开始注重公益事业,这是个不小的进步。这表明,人们已开始意识到,要为所在社会承担责任。

德国之声:在与媒体打交道时,您经常强调的另一句话是:“企业文化的塑造是未来的领导技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是否也是贝塔斯曼面临的最大挑战?

摩恩女士:是的,比如对我们在中国的业务经理来说,我们根本无法从总部下达具体的指令。他必须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他必须知道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计划中的总体目标,如何对其手下的中国员工保证透明度,向他们传授总部的价值观-诸如尊重他人,正义感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重视挖掘人才,发现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非常重要,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围内。

Liz Mohn Portrait / Bertelsmann

贝塔斯曼第5代代言人莉兹-摩恩

揭密罗马俱乐部中第一位德国女性

德国之声:您是罗马俱乐部中第一位德国女性。您被视为富有的铁腕女性。您是贝塔斯曼企业的掌门人。请问,现实生活中的莉兹-摩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摩恩女士:我可不是什么“铁腕”人物。由于战争的历史,权力往往带有负面色彩。但有了权力才能运作某些事情,对某些事情产生影响。如果没有人指明发展方向,那么将一事无成。人要有目标,要带领大家一道向前发展。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非常喜欢跟人接触,与人打交道。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职业非常有意思。我们有机会与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展开对话,向他们学到许多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

近50年婚姻弹指之间

Reinhard und Liz Mohn erhalten Teddy-Kollek-Preis

摩恩夫妇

德国之声:在因特网上,人们很容易看到您从电话员到媒体巨头掌门人的历史。对当今的许多年轻姑娘们来说,这是她们的梦想。请问,您的生活果真如此梦幻吗?

摩恩女士:当然不是。我认为,凡是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没有纪律性和艰苦的努力是没有我的今天的。在向前走的道路上,也难免不犯错误,要有勇气承担。另外,人要有好朋友,有在绝望中向你伸出友谊之手的朋友,还要有支持自己的家庭。我认为,我有幸有嫁给了我的丈夫,他帮助我在我的生命晚年让我承担现在的重任。明年是我与丈夫结婚50周年金婚之年。

德国之声:50年是段漫长的日子。您与丈夫生活近50年后对丈夫依旧赞不绝口,这在当今社会是很难得的。

摩恩女士:的确,丈夫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有着高贵的人品,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他从来不自高自大,永远谦恭待人,始终关心他人,尤其是贝塔斯曼企业的工作人员。他对这里的许多员工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

Momentaufnahmen, Deutschland entdecken, Karneval, Köln

世界需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德国之声:您是否还能记得与丈夫初次相遇的那一天?

摩恩女士:当然了,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那时才17岁,贝塔斯曼组织了一场舞会,摩恩先生走到我面前邀请我跳舞,之前我从未见过他。这一曲舞决定了我的终生。我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德国之声:您是公益事业上的活跃人物,请问,公益事业为何对您如此重要?

摩恩女士:这是我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母亲常常参与公益事业,乐于帮助他人。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经历。母亲性格乐观开朗,我非常欣赏母亲的这种性格。尽管母亲要抚养5个孩子,但始终有时间帮助他人,关心他人。我认为,父母的影响决定了我今天的性格。后来,当我们最小的儿子得了一次中风之后,我便成立了一个预防中风的基金会。在医治中风病人方面,德国领先于美国。中风是德国第三大死亡病因,在美国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它不仅涉及老年人,也危及婴儿,早产婴儿,青少年等等。

德国之声:您是一位十分投入工作的人,想必您很少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如果有的话, 您最喜欢干什么呢?

摩恩女士:在大自然中散步,进行体育锻炼,与朋友们相聚,再有就是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我每天都进行1小时10分钟的体育锻炼,包括游泳、跑步等等。否则我哪有现在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另外,我很想利用接受您采访的机会表达我的一句心里话,那就是,我希望,中国能与德国进行良好的合作,希望我们能够共同生活,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不同文化的居民间如此和平相处更加美好的了。我认为是世界需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DW.COM